香港需要一千万人? 梁锦松鼓吹人口增长 忽视现实
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日前接受团结香港基金访问时,重申他多年以来认为香港未来人口应大幅增加至一千万以上的说法。他强调主张人口增长是为了配合未来大湾区以至全中国发展的需要。然而,他的构想纯粹以为引进大量人口,定能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却忽视了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事实上,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以至亚太区内的新加坡近年均极力吸引邻近国家和地区,以至全世界的高质移民人口,并不断革新移民政策,以配合实际需要,单纯追求数字上的增长已变得不合时宜。
盲目追求人口增长 不切实际
梁锦松的说法诚然能触动不少人的神经,特别是过去有说法指本港在未来数十年可能由少数工作人口供养大量退休人口的困境。但是,目前本港的主要经济结构已非数十年前的劳工密集产业,甚至中国大部分地区亦开始发展各种新产业和高增值产业,逐步摆脱“世界工厂”的形象。在此时此刻,梁锦松仍盲目追求人口数字上的增长,而非质素上的增长,或新移民是否能协助本港抓住发展的新机遇,或发展出领先世界的优势产业,梁锦松的想法无疑是漠视了本港未来的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本港目前已由入境处主导的“四大计划”,以及创新及科技局在本月初提出的“科技人才入境先导计划”。截至本年初,“四大计划”在过去五年共过往5年共有26.9万人获批来港工作,平均每年近5.4万人,占全港劳动人口不足2%。至于创科局刚提出的新计划由该局直接主导,预料首年将吸引最多1千人来港工作。
“四大计划”包括“一般就业政策”(一般计划)、“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优才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非本地生就业计划,专供留港工作非本地生申请)。当中“优才计划的申请门槛最好,申请宗数仅每年一千宗,获批率更只有十分之一。
创科局的先导计划无疑有助本港更快聘用国内和海外的从事科技相关的优秀人才。然而,首轮先导计划规定申请公司必须为科技园及数码港园区的公司,无疑为对其他初创公司造成不公,其他公司仍必须竞逐入境处“优才计划”的名额。此外,如资讯科技界议员莫乃光批评现时计划仅要求学士学历的人才要有1年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更无需经验,是要求过低,难以确保引入高质素科研人才,可能最终只能吸引基层的科研人员来港。
配套不足 难令人才长期留港本港吸引人才的配套措施明显落后,本港生活费用高昂,租金及楼价尤甚,亦是使不少人才对留港工作却步的主因。上届政府虽曾尝试对症下药,在科技园旁边兴建名为“创新斗室”的500个住宿单位,配以共用工作空间等设施,租予园内初创企业人员和外地科研人才,然而每个约200呎的单位租金叫价高达万元。以不少初创企业以约两万元起薪点招聘科研人员,租金已占了他们收入的一半。
此外,人才若要长期留港,子女的教育是一大难题。据悉过往来港专才的子女多会申请入读国际学校,但是本地国际学校学额短缺,一位难求。政府虽已尽力回应,包括要求国际学校把过往的五成学额预留给非本地学生,提升至七成,并在近年增拨土地,让国际学校扩建及引入更多办学团体。但是,本地国际学校学费高昂,动辄十万,较著名的甚至高达数十万,削弱了人才留港的意欲。长远来说,政府可考虑为来港人才提供税务宽减及教育补贴,以提升本港的吸引力。
吸引人才 配套才是王道
现今不少邻近本港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和深圳等早已采用各种优惠计划吸引海外人才。
新加坡早于1990年代便开始大幅开放移民及引入高质素人才的政策,并以极其优厚的待遇及福利吸引全球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前往新加坡就业或创业。时至今天,刚到新加坡的境外人才可透过各种计划获得税务减免、房屋津贴,以至国家兴建的房屋的优先购买权,为确保人才落籍新加坡,更提供快速入籍的方式。反观港府的政策不单没有为来港工作的专才提供任何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也没有就放宽专才在必须在港居住满七年才获得永久居民资格,反而视他们为一般劳工或移民,没有诱因让他们留港发展。
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自2010年起亦推行名为“孔雀计划”的引进高技术人才的计划。参与计划的境外人才不单可获得80至150万元人民币的补贴,并可获得各种医疗和落户的特定待遇。而海外人才在深圳创办高科技产业更可获得8千万元的津贴。而计划基本上每一、两年便会进行一次检讨,并更新各种要求和优惠政策,以确保计划具竞争力。相反,本港的输入专才计划检讨频率则过低,如饱受批评认为门槛过高的“优才计划”最近一次检讨已是三年前。
面对竞争,本港政府应定期调整并制订境外人才来港工作的政策,并提供具竞争性的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长期留港工作,甚至扎根本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