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团结香港基金本末倒置 改善人口质素须标、本兼治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团结香港基金发表《迎接时代变迁、与内地经济并进》报告,其中人才流入部分约占报告书 1/3,可算是要项。内中提及本港每年需额外增加1.5万人,以维持劳动人口于360万人。据其大意,此举可补充人口(降低平均年龄、保持社会竞争力)及提高人口质素。这主张给予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典型的“董建华式”政策:有框架无内容、有愿景无路径、纯治标不治本。

(团结香港基金fb图片)

的确,人口老化与人才不足等问题确实困扰香港发展。但导致这些问题的本因又何在?香港以前不是活力十足、人才满地的城市吗?为何现时出生率会持续下降、UGC资助的大学学位会长期不增加?

若要追究责任,我们须触及一系列长远政策问题:是谁在鼓励年轻夫妇生育政策上只说不做?是谁明知香港正经历社会转型而知识型经济体系需要大量年轻人口、专业人才,但未能从本地政策上根治问题?是谁在中、小学阶段硬推 STEM但在增加资助大专学位的课题上锱铢必较?是谁未有善用政府财政资源于长远教育规划之上?这些问题若然答起来,每一笔都可能要算到历届特首之上。董建华又如何说服港人,我们当相信团结香港基金?

此外,政府也未能解决人才何以不愿留港、香港为何不能吸引人才等根本问题。老旧问题不解决,任凭何人提出怎样的短期措施,对人才而言,香港的离心力永远大于向心力。现时香港已有多个途径输入专才,但人才并不视香港为理想的发展地方。就是说,现时的输入专才配额都用不尽,增多万五个配额又有何用?结果只能退而求其次,不是专才也将就、将就,这样的政策与输入外劳又有何分别?

长远人口综合政策,须结合产业、人口、城市、环保、法制等多方面规划,这些深层次问题不能单靠抛堆“数字”出来解决。举个例说,若然单程证审批权都不在港府手上,香港如何真正可以做到自主的人口政策规划?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似乎董建华、梁锦松等人,至今仍未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