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地】前规划署长受访 谬论连篇 漠视市民窘境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近日,三名前规划署署长接受团结香港基金旗下组织“政策‧正察”访问,谈论棕地发展。他们对全面发展棕地抱有质疑,因为棕地并非如坊间所想有充份的基础设施;政策甚至会招来反效果,例如令绿化地转作棕地,破坏环境;更指不应将所有私楼视为豪宅,认为这些说法是“绝对错误”。三位署长照理对规划政策甚为熟悉,惟访谈中的说法错谬甚多,实在难以服众。

在访问中前规划署署长梁焯辉指出,取缔棕地会影响绿化地,惟这说法实在本末倒置。根据《城市规划条例》,所有人需要经过申请才能改划土地用途;在大部分情况下,自行改变土地用途,即属犯法,可被检控。诚然,过去有不少人破坏绿化地,申请转作棕地,但是问题在于政府的罚则过轻,甚至对违法者百般迁就,种下恶果,当中天水围泥头山事件即属一例。

另一方面,可藉保留棕地保育绿地的说法,更与事实不符。观乎土地供应专责小组2017年11月提交立法会的《善用现有土地》文件,在210幅具房屋发展潜力用地中,有近半涉及绿化带,这些地带本属郊野公园的缓冲区,大部分拥有自然生态环境,发展并不理想。解救绿化带之道,在于优先发展棕土;反之,如果保留棕地,只会牺牲更多绿化地带。

事实上,当日一同受访的前规划署署长凌嘉勤,2012年至2016年在任期间就因“见缝插针”而被批评为“盲抢地”,民间多番要求政府落实棕地优先发展,保育绿化带,却未被理会;由此观之,发展绿化地不但不是规划署的禁忌,更属恒常政策。如今由前规划署官员亲述绿化带保育,难免予人猫哭老鼠之感。

棕土定义:
在香港,棕地一般指位于新界乡郊地区的农地,特别是相对平坦及较容易到达的地区。这些地区一直充斥各式各样的工业活动,例如露天贮物、港口后勤设施、工业工场、物流作业、回收场、建造机械及物料贮存等,大多是不配合周围环境的工业活动。
出处:立法会资料文件《棕地发展》

+5

凌嘉勤在访问期间又强调,并非所有棕地都已有道路及配套,适合发展。但实际上,相对于未经平整的绿化地,发展棕地的难度应该较低,他的说法,实不过是延续在任期间“保育棕地”的政策而已。再说,如果交通不便、欠缺基础设施可成不发展的理由,政府理应不考虑发展地产商的农地。但是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早在大辩论开始之前,已然提出协助地产商兴建基础设施;可见前期基建不足,根本难成不发展的理由,问题只在于政府的意向而已。

至于他不反对市民将私楼等同豪宅,则可见其脱离社会现实。须知道,香港的楼价正处于历史高位,楼价远远抛离市民的负担能力,现时连天水围嘉湖山庄等“上车盘”,亦已呎价破万,对于一般市民来说,已经无异于豪宅。在这前提下,市民要求政府多建按市民负担能力定价的资助房屋、公营出租房屋,可谓合理至极。

纵观三名退休官员所言,明显与现实相差甚远,也漠视民生问题严峻。观乎房署的最新数据,公屋一般申请者的轮候时间已然增加至5.1年,居于㓥房者众。可惜的是,一众既得利益者对市民困苦置若罔闻,而一些“社会精英”、官员,不但未发挥专业知识,为民解困,反而助人为恶。随着土地大辩论展开,市民固然要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一众社会精英更应反思他们的从政初心为何,到底是要服务市民大众,还是社会上的既得利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