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创科业急需专才 非单靠输入人才就能拆解困局
有消息指,政府最快于今年暑假推出全新的输入创科专才计划,加快香港创科发展。缩短输入创科专才的审批时间固然是好事,但此举是否真的能吸引更多创科专才来港发展,仍然是一大疑问。现时香港创科前景不明朗,成为吸纳人才最大的阻力,政府须正视产业内生的阻力,解决问题的核心。
创科前景不明 须认清问题所在
现时入境处已有三个计划吸引海内外来港就业,包括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和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去年一共批出了52,744宗申请。新计划希望加快至少于四星期完成审批,但其实现时以一般就业政策申请来港工作,递交的文件齐全的话,亦只需四星期完成审批。加快审批输入创科专固然是好事, 但若不大幅削减审批时间,恐怕难以立竿见影,纾解人才不足之困。
况且,长远而言,单靠缩短审批时间,难以吸引创科人才。缺少人才只是问题的表象,惟香港创科发展前景不明朗才是难以吸人才或本地学生选读相关学科的主因;若不解决这个问题,创科发展就无从谈起。政府在吸引外来人才之余,更要改善营商环境、强化新技术的应用层面,多管齐下。
须对症下药 强化技术应用
政府虽推出了多项支援创科发展的措施,例如向创科基金增加注资,但企业成功研发了新科技、新产品又如何?成果难以“落户”于市场,欠缺应用层面、测试去改善产品和科技,令技术进步缓慢。所谓的“市场”,实指私人市场和公共层面,而当中公共层面的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推广新科技予市民最好的途径。可惜的是,单单落实一个措施就需要数年的时间,须经过冗长的讨论和拨款程序,以多功能智慧灯柱试验计划为例,政府于去年提出安装400支智慧灯柱收集实时数据,但首50支预计要在明年年中才可陆续启用,换言之要花至少三年才可完成整个计划。科技一日千里,三年后再检讨技术恐怕已经太迟了,故有不少企业都因此而却步,不再期待自己的技术能应用于公共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