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规训式教育 是训练人 还是机械人?
香港01社区早前报道的轻罪犯“阿月”(化名)在“读白”中透露,年幼时因为家庭和教育问题又受人欺凌,由被欺凌变成欺凌者,最终犯事被判入壁屋惩教所。“读白”中,“阿月”提及中学时因为老师的指责,难以融入学习环境,即使原来有心向学,却因为“不开心”最终逃学。像“阿月”般的例子,在香港为数不少,我们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又出了什么问题?
电影《反斗奇兵》中,阿薛(Sid)是大奸角,会破坏玩具,将独眼的婴儿头拼上八足的蜘蛛脚。这种拆件—重组的过程,如今观之,却是创意爆发的表现、创作必不可缺的精神,阿薜其实也许不是那么坏,可以不用倒垃圾而去做个创意阶层。假若阿薜活在香港,又会否像访问中的少年“阿月”,被学校标签为“坏学生”?
以规训为前题的教学模式
香港的教学模式向来以学生听教听话作为乖的准则,中、小学尤甚,由学生的外观上,这种听教听话的特质显而易见。上学要穿校服,男的前额头发不能过眉,女生头发过肩必须束起,袜要白袜鞋要黑鞋,上课要坐着发问要举手……一众男生女生仿佛是同质的物品,看起来一模一样,是学校所追求的一致性。这种支配身体的训练是法国哲学家Foucault形容的规训(discipline),目的是要“练成温驯、服从及有用的人”。
学生守规矩,原意是要让学生学懂自律,然而实行起来则逐渐演变成方便、快捷的堂上管理——行为、衣著有异学生一望而知。老师对学生了如指掌,有效管理课堂秩序。不过,这种追求统一的纪律性却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意思维,譬如“阿月”在学校将涂改液挤进盖子,看看放一会之后会不会干掉一块,少年被老师们视为滋事分子,这样的探究精神事实上却极为立体,多向的线性思考模式甚具批判性思维(亦译作“明辨性思考”),是教育局力推的教学目的之一。香港的教育绝不应只止于抟土造人,而是要将学生视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砌出多少荾角,才可避免继续出产一个个“好假的肥仔”。
批判性思考是指检出资料或主张中所包含的意义,对资料的准确性进行质疑和探究,判断甚么可信,甚么不可信,从而建立自己的观点或评论他人观点的正误。
创造力是一个复杂而具多元性的建构。个体的创造性行为,不但源自其认知能力和技巧,也涉及其性格、动机、策略和超认知技能等因素,并且与个体本身的发展进程不一定有关连。
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定义(来源:教育局《小学数学科教学资料册》)
另类教育:机械人 vs 人性化教学
当人工智能如AlphaGO在各项国际围棋赛上已战胜所有专业级的人类棋手,独孤求败被迫退役,教育若只再追求学生背方程式,继续SAS、SSS的机械式背诵,只会被更快、更精于计算的人工智能取替。
香港儿童不懂绑鞋带剪指甲,甚至以为西瓜的原型是红色的四方粒让社会哗然,要增强儿童的自理能力,是否应从教育着手改善?以发展综合素质基础的教学法“华德福教育”(Wardolf Education)已有98年历史,目标在让学童在学术与个人发展上两者兼具。华德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童的想像力,尊重多样化发展,自由的课,反而让学童学会自理,虽然与香港的规训法教育过程相反,却可达至更佳的学习效果。
不过华德福教育在香港不是主流,现时推行此教育模式的仍是以独立的国际学校为主,单是学前教育,5日学费便可达13,400元,换言之两星期的学费已与一般全日制幼稚园的全年学费25,890元相若,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根本是不可能的选项。同样以另类教育方法而为人熟悉的,还有《五个小孩的校长》吕丽红,以低薪营办有质素的教育。政府大可考虑资助部分由非牟利机构营办的另类教学机构,实行真正的平等教育,不再只追求生产出一式一样的“乖学生”。
释放压力 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若然只将学生的行为问题矛头指向香港一众教师,只是责怪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焦点其实在教育局的政策上。男拔前副校、现任香港首间华德福小学校长劳万杰在按受01亲子访问时便提及:
教育局的政策愈来愈多,但这些都是对教育没什么帮助。当(教师)行政的工作增加,又少了时间与学生接触,满足感便慢慢降低。
教职员在教学以外需要处理的行政工作,也令他们无余暇去处理不同需要的学生,在轻罪犯“阿月”身上是,在特殊教育需要(SEN)学生身上亦是。
香港教育质素参差,教师并非不想做,而是无力做。当教育工作不再吸引,教育变得呆板、笨拙的时候,“坏学生”的反叛其实是衍生产品。假若社会只停留在为这群学生、教职员盖上烙印,标签学生做“港童”、“废青”、老师被视为“失职”,只会陷入互相指责,零和博奕的螺旋,反之,着手改变现时的规训式教学,让教师重获教学的自由,将会是重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