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案.观点】“一校一社工”仍未落实 教育支援仅胜于无
近来的连串虐儿案令港人关心儿童权益,就此,不少前线教师及社福团体均认为应尽快推行小学“一校一社工”政策。可惜的是,政府在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只表示会在下学年起“加强及优化社工及辅导服务,最终达至‘一校一社工’”,没有明确时间表,公布的细节亦不多,未能令人完全放心。此外,其余种种教育拨款主要以津贴、基金等形式发放,预计相关支援亦未能真正解决教育界面对的问题。
全港中学已经自2000/2001学年起实行“一校一社工”,由社工专责学校辅导工作。此安排实行十多年,确实未必尽善尽美,例如社工不属学校员工编制,一般每星期仅留校四天,余下一天须在所属社福机构工作,以致未能全心为学生服务;此外,部分学校收录较多“问题学生”,一校只有一名社工,未必能应付得来。然而,中学“一校一社工”毕竟是恒常政策,能在某程度上照顾中学生的成长需要。
学生辅导工作是专业 社工必须长驻学校
奇怪的是,明明小学生也有其成长需要,但政府却一直拒在小学推行“一校一社工”。按现制,小学实施的是“全方位学生辅导服务”计划,每所公营小学可运用津贴聘请辅导教师、社工,或者专业辅导人员,以及向非政府组织购买服务。
这措施骤看无甚不妥,但不少前线教师及社工均表示此制度千疮百孔。首先,须知道教师和社工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容许学校由教师肩负学生辅导工作,其效果未必尽如人意,今期《香港01》周报记者便采访了前线社工,发现某些教师纵然有心,但遇到家长疏忽照顾儿童的个案时,仅能上报教育局及与家长“沟通”,不懂得如何进一步帮助该等家庭;假如学校无心的话,更可能只向教育局作简单代表便当了事。因此,政府与其鼓励现职教师修读辅导课程(今次财政预算案亦有拨出款项作“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不如将相关工作交予专业人士。
此外,“全方位学生辅导服务”计划的更大问题在于其招标制度。学生辅导工作是一种“对人”的工作,重视人际关系与感情,若各方(包括社工、学生与家长三方)互不信任,必定事倍功半;然而,教育局编订这项服务的行政指引时,竟要求学校“至少每三年一次”重新招标,结果,有些学校在期限一满便即更换社工(可能新的社福机构开价较低),浪费前任社工与学生及家长间建立的关系。尤有甚者,曾有校长在合约期届满后继续使用同一社福机构的服务,竟被教育局查问何以不转用价格较便平宜者。由此可见,当初教育局不了解学生辅导工作的独特性,只视之为一般商业服务,其所推措施自然极不“人性化”。
政府大概意识到问题存在,是以在预算案中对小学生辅导工作有所着墨,但仅指会在下学年起增加小学资源,“加强及优化社工及辅导服务,最终达至‘一校一社工’”。虽然具体措施仍未得见,但可以肯定,小学“一校一社工”这合理要求将不能在下学年落实,部分小学很可能仍安排教师“跨职”兼责辅导,从学生利益角度而言,这点委实令人失望。此外,“一校一社工”的关键不只在于每间小学有一名社工,而在于该名社工须有稳定的工作环境,若政府真要切中要害,必须改革现行的招标制度,这点大众均拭目以待。
除了津贴、资助 可有更长远的改革规划?
除了小学社工政策外,是次财政预算案在教育方面的开支模式,亦反映政府尚未制订出长远的教育改革路向。举例来说,当局决定藉更多奖项鼓励学生在非学术领域上追求卓越、支援学校推动“全方位学习”,又继续资助职训局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支援先导计划”(类似学徒计划,学员每月可得工资或津贴),但就是不愿意一劳永逸地改革教育制度,使学生在“主流”学校课程中亦得以发挥传统学科以外的长处,无法做到真正的多元教育。
又如少数族裔的学习困境问题,不少团体已多番促请政府编定“中国语文第二语言课程”,以帮助少数族裔学习中文(中文并非他们的母语,他们理应藉另一课程来掌握这语言)、融入社区。但政府一直虚与委蛇,只愿意拨款予学校,让他们自行运用,仿佛付了钱便等于尽了责,预算案亦只谓会预留五亿元作支援少数族裔之用,大众引颈以待的“中国语文第二语言课程”仍然未见踪影。
无可否认,政府在每份财政预算案中均会拨出颇大份额作教育开支,这次亦不例外,若说政府毫不重视教育,倒是有欠公允。然而,相信大众均会同意,“付钱”与“尽责”是两回事,若政府真的要投资未来,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教育制度与政策,展现宏大视野,而非继续只发放各类津贴予团体与学校,要他们“自救”。
相关文章︰
【预算案.观点】付钱不等于负责 教育规划岂能外判
【施政报告.观点】欠“中文第二语言课程” 非华语学童困境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