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公路翻九巴.观点】事故现场退一步 守住传媒职业道德底线
2月10日晚大埔公路发生的巴士侧翻严重车祸,已造成逾19人死亡,是近年频发的巴士事故中最严重的一宗,车长待遇、工时、操守等问题急需检讨。事故发生当晚,救援现场争分夺秒,有记者在现场向救援人员“争取三分半钟”的片段,一经网络流传就引起众议。虽然该记者所属传媒机构事后发布声明指,记者未干预救援现场,但兹事体大,同业及社会各界都应反思,在灾难或事故现场,新闻从业者的角色及价值是什么?新闻专业与新闻自由不应成为职业操守的挡箭牌,在重大事故现场,媒体的权力愈大,责任愈重。
根据网络流传片段,消防为救援而要将侧翻的巴士吊起,警方要求现场记者移到较远的山坡位置。此时,现场有女记者表示他们正在做新闻直播,需要警方多提供“三分半钟”。对此“要求”,现场人员表示理解新闻自由的重要性,但仍须将救援放至首位,故记者必须离开。尽管该名女记者应允,但另一名记者在几分钟后仍旧出现于镜头之中;而经网友“起底”,两名记者均为无线员工。
尽管目前无证据显示无线记者阻碍救援,但在重大事故现场,一间主流媒体的“三分半钟”直播要求,对传媒行业已是很大警醒,也令公众质疑新闻业的职业道德,更不用说对受难者家属造成的无形伤害。对于今次事件,新闻机构应该正面回应公众,而非回避已经造成的影响,甚或指责其他媒体从中炒作。无线电视在昨夜发声明,指女记者已在警方要求他们离开时称“好”,加上消防是在数小时后才进行吊车,所以该台记者绝无阻碍消防救援行动。此则回应没有澄清该台记者有否真的遵从指示离开现场,抑或仅为口头称好,无助厘清事实;至于指消防在数小时后才吊起巴士,所以记者无碍救援,这种说法更是偷换概念,混淆“结果”与“过程”。
不过,更值得社会讨论和反思的是,新闻从业者在灾难或事故现场,会如何受恶劣的行业生态影响其判断?媒体中高层对现场的把握和调度应该为何?身为记者,追求真相时应该牺牲为人的自觉与同理心吗?
在重大灾难和事故现场,传媒有责任为大众尽快提供最新及最完整的资讯。这也就意味着,传媒在现场有天然的权力,能够监察不同责任方,为大众厘清真相。但权力并非无限大,由于现场通常没有其他力量可以制约和监督媒体,一般只是由警方维持秩序,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能够自觉地秉持最基本的新闻道德和操守。以今次事件为例,无线记者有否影响事态发展和秩序,是否需要救援人员付出额外气力“照顾”媒体需求?
或许今次记者的直播要求只是无心之举,他们并非故意妨碍现场救援秩序;但值得警惕的是,前线记者在现场要求给别人为之预留时间和空间,已成常态,例如我们在社交平台的传媒直播中,时常看到团体发言前,会先安排媒体拍照。这种安排虽有其合理之处(尽管可能会影响当事人的状态),但在事态严重的现场,着实应该放下这种惯性思维和一味求快的心态。
另一方面,业界亦应检讨在报道灾难新闻时的处理手法,发掘有助大众了解事件本质的不同方向,对责任方问责,而非集中报道受难者及其家属的惨况,以免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平心而论,前线记者在现场确有其难处,他们不仅要克制个人情绪,还要具备判断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尤有甚者,更大的压力可能来自“后方”同事对“抢镜”新闻的要求,这与现时的传媒业生态息息相关。事实上,煽情和低俗的内容确实引人注目,大数据分析早已能证明这说法,而现今传媒业界竞争激烈,媒体往往倾向选择“更多人看”的新闻和写法。而愈来愈多的劣质内容,亦会反过来影响读者对内容质素的判断力,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究竟是读者影响了内容,还是内容宠坏了读者?而如此恶性循环导向的结果,终究会在“关键时刻”显露无遗——巴士翻侧导致数十人伤亡,记者们在血腥的现场为应付上司而紧跟家属,尽力挖掘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才算完成这单新闻。
无疑,记者在现场的职责是往前进一步,对挖掘新闻真相理应责无旁贷;但在事态严重的时候,更需要有退后一步的道德感和责任心。这或许需要更多勇气和决心,但作为一个人,至少可以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