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东江水新合约 讲钱更要讲公平
近日,水务署署长回复立法会议员的书面质询时指出,东江水水价在10年间飙升一倍,由2007年每立方米3.489元,加价至2016年的7.14元,加幅之大,令公众哗然。而水务署亦已于上月开始与广东省商议东江水新合约,目标在今年年底签订。事实上,除了价格高昂外,香港在2006年起以“统包总额”支付东江水费用,致浪费大量食水、公帑,对此,水务署必须据理力争,为港人争取更合理的购水合约。
当提及东江水时,不少人认为香港人要向内地“感恩”,持此论者似乎尚未认清东江水交易的性质。须知广东省向香港售水本质上是商业交易,而非无偿付出。
水价年年增加 并非无偿施恩
现时,在港上市的国企“粤海投资”的分公司“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拥有向香港供水的专营权,而向香港供水,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粤海投资2016年的业绩报告显示,其对港供水业务的收入高达44.92亿元,今年的对港供水收入,将进一步升至47.78亿元,增长超过6%。
按理而言,在一场商业交易当中,交易双方讨价还价,以赚取利润,实属理所当然。惟在签订购水协议时,港府却每每落于下风,除了近年来一直以“统包总额”购水外,香港的购水价也是连连上升,这难怪香港人将“供水协议”视为不平等条约。
先说最为人诟病的“统包总额”协定,“统包总额”就是指广东省每年均向香港提供固定的水量,此协定的不合理之处,是无论水额是否尽用,香港仍须付出同样金额。由于香港的水塘储水量有限,多购的水,只能排出大海。有统计显示,近十年来被浪费的东江水,达十一亿立方米之多,可注满近四十四万个标准泳池,变相将四十六亿港元的公帑“倒落海”。
“统包总额”购水 不利中港两地
而这购水方式,不但对香港不公平,对内地民众亦不公平。在2009年,港府向内地提议减输东江水,以援助受旱灾影响的广东省,却遭拒绝。虽然广东省相关部门当时指出,拒绝减输是因为他们有充足的能力调配水资源,而且香港的用水占东江流量不多,但是当时广东省的旱情严重,当地农业已大受影响,但在“统包总额”的制度下,香港被逼继续购买不必要的用水。若然港府当时以按量付款的方式向广东省购水,则广东省便不需要向香港提供多余的水量,可腾出更多水量纾缓当地灾情。故广东、香港双方,都必须反思购水方案,不然,损失的不单是港方,还有广东省人民。
事实上,社会上早有呼声,要求政府改以“按量付款”的方式购买东江水,惟发展局局长却指这方法不可行,原因就是广东省政府难以就供水量提供保证,惟这说法是否成立,实成疑问。过去曾有报导指出,粤海向香港、东莞、深圳的供水业务之中,只有香港以“统包总额”方式购买东江水,此说有一定根据。
由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牵头的香港政策研究所香港愿景计划,在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亦作出相近的推测,根据是自2000年粤海投资公司上市后,在香港供水项目的收入连连上升,按理而言,若深圳、东莞同样以“统包总额”购水,两地供水项目收入,亦应与香港一同上升;然而,根据粤海投资在2008-2009年、2012-2013的业绩年报,其向深圳、东莞售水项目的收入分别录得下跌,而在两段时间,深圳、东莞的用水量分别录的下降,由此推测,深圳、东莞有机会以较有弹性的合约购水,在三地当中,只有香港以“统包总额”购水,故发展局的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购水量要弹性 更要拓新水源
港人对东江水的另一不满,在其价格高昂。过去十年来,东江水的价格的升幅接近一倍;在今年年底签约时,价格恐将更高。而香港比起广东省深圳等广东城市的购水费用亦贵逾五至六倍;市民闻此数字,难免反感,诘问香港政府为何仍要向广东高价购水。
而不满水价的,显然不止市民大众,过去港府也曾表达对东江水加幅过高的不满。在2003年,时任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在立法会会议表示,香港政府曾“屡次极力要求广东省当局调低水价”,广东省有关部门却拒绝相关要求。广东省政府断然拒绝,大概是因为水资源日渐匮乏,与此同时,港方长期依赖东江水,未有替代品,使其欠缺议价能力,对此,港府必须增加香港食用水的来源。
事实上,港府在这方面并非无所作为,例如经多年试验后,将军澳海水化淡厂第一期预计在2020年落成,化淡厂在首阶段的供水量将占整体供水量的5%,在最终阶段将占10%。而政府亦计划以“再造水”,代替淡水冲厕,以节省食水。
检视供水结构 促成中港双赢
但港府所作的,显然并不足够。现时,新加坡已有两间海水化淡厂,可应付全国的25%用水量,加上再生水与其他集水设施辅助,新加坡外购食用水占全国的水用量,已少于一半。相反,东江水占香港的用水在近年来一直维持在七至八成,这数字显然并不理想。
无可否认,现时香港的海水化淡成本仍高于东江水,但如港大水资源管治研究项目总监李煜绍指出,若今年签约时广东省仍然坚持以“统包总额”对港售水,而水价仍维持2008年签订的售水协定中每年平均6.7%的水价升幅,而海水化淡因为技术不断提升,水价仍有下调空间,在6至7年内,东江水的水价将追及淡化海水。因此,政府应放远目光,大力发展海水化淡、再生水技术等,重塑供水结构。
再说,随着东江流量日渐减少,香港亦不应长期依赖东江水。广东省的降雨量比全国平均水平为高,惟广东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其用水量为全国各省份的三甲之一。再加上东江水近年的流量已由330亿立方米,下跌至近年的230亿立方米,在2009年,广东更曾出现大旱,有逾300座小水库出现干涸,超过30多万人的饮用水受到影响,这使东江水更显弥足珍贵。对此,港府必须再思香港的供水政策,既为香港市民供应稳定、价格相宜的食水,亦助纾邻近广东省城市的水资源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