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线.观点】林郑用创新思维扶贫 还是用创新思维卸责
上周五(11月20日),政府公布最新的贫穷人口数字,去年贫穷人口高达135万,是自2009年以来最多。正当公众期待林郑月娥会展现出新人事新作风之际,她的回应却甚为乏力。她在出席“社创基金”(下称:“基金”)活动时,强调政府会借助“基金”以“创新”方式扶贫。但是“基金”以资助社企为主,对于扶贫颇为间接;她出此言,亦与近来政府过份依赖社企的施政作风一脉相承。
“社创基金”当扶贫 反映政府蹩足郎中
政府在2012年成立“基金”,其宗旨之一是为社会纾困。政府向“基金”注资5亿,每年均会资助一些有志于解决社会问题者成立企业。诚然,“基金”的确能够扶助社会企业,启发创新思维。然社企的规模有限,政府投放在“基金”的资源区区五亿,至今尚未用尽,对于香港近百万的贫穷人口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政府理应肩扶贫之责,而非假手于人。
近年来,政府却有将责任外判的倾向。举例来说,现时香港贫穷人口面对严峻的房屋问题,观乎社区组织协会近日公开的调查,现时有七成的非公屋住户低津申请者,都用儿童津贴交租,就是说租金高昂影响了儿童的生活质素。按理说,政府面对此困局,理应大量兴建公屋。如今政府却藉社企推出所谓共住房屋,另一边厢又提出公屋封顶论;这种手法美其名是创新,实际上却是对身陷贫穷的市民置诸不理。
兼之,“基金”资助的社企成立目的各异,并非所有都以扶贫为主要目标,其带来的效果也甚为间接,至于其扶贫效果是否精准,实在可想而知。
扶贫需要展现魄力 港府官员莫忘初衷
扶贫的确需要创新思维,但更需要的是政治领袖的魄力,须知香港大部分贫穷问题的成因、解决方法均是明显不过,只是政府却无所作为,在宏观政策上畏首畏尾,在微观上则因循守旧。
先不说地全民退保等宏观政策。照理微观政策的掣肘较少、较快见效,政府大有发挥空间,但是地方扶贫却一直裹足不前。以东涌、天水围为例,众所周知,这两地的街市被领展垄断多年,百物腾贵,其实政府只要兴建街市,问题就迎刃而解;在短期内政府也可以划地设立墟市,让市民有更多选择。纵然政府2012年曾经应民间要求,在天水围批地予东华三院设立天秀墟市,但是由于位处偏远、政策支援不足,以致成效难彰;至于东涌墟市,更是未闻梯响。
这种无为的施政方针,源于官员欠缺承担。在贫穷人口数据公布之先,劳福局局长罗致光就曾撰文指出彻底灭贫并不可能,原因是香港以“相对贫穷”作为标准,所谓贫穷也是相对而言,只要贫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有贫穷人口。此说法的问题在于,过去乐施会、社协等组织一直要求政府设立“基本生活保障线”标准,以市民的生活开支界定何谓贫穷,政府一直置诸不理;既然政府认为灭贫不可能,原因是香港以“相对贫穷”为标准,那么政府只要设立一条“基本生活保障线”即可实践灭贫,只是政府却无所作为,令人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