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医生亦是人 被消失的报告和数字背后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合理诊症时间研究报告“被消失”近9年,于本周三(10月19日)立法会议员追问该报告的进展,医管局只是以“较难处理”相关研究为借口,拒绝交待数据。医管局亦指,现时轮候专科门诊的病人众多,若延长诊症时间反会增加等候时间。公立医院医生不足的问题由来已久,市民需要的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医管局改变其思维,正视医生被迫流水作业式看症的问题。

公立医院每逢流感高峰期均不胜负荷。(资料图片)

诊症时间不应牺牲 政府转移视线

每逢流感高峰期,公立医院总会不胜负荷,到今年政府仍只以行政手段解决,尝试向私家医院借病床等头痛医头的方法蒙混过去,漠视人手不足、轮候看症时间长等问题。即使增加医疗开支,医管局仍只以数字思维管理,不管是专科和门诊,医生每天需应付庞大的轮候队伍,而诊症时间不能延长,长远而言只会牺牲医疗质素,医生、病人均会受苦。

诚然,医疗人手不足,部分医生本身亦要负上一定责任,他们屡屡阻挠医委会改革,以致医疗改革一直耽搁不前。就像过去政府有意修订《医生注册条例》,把有限度注册需逐年续期改为三年一次,增加政府委任业外委员于医委会比例,医学界却以影响医疗质素为由,反对医委会改革。但究问题本因,在于政府在人力规划上决而不行。

去年医生静坐,反对医委会改革方案。(资料图片)

《医疗人力规划和专业发展策略检讨报告》(下称:《报告》)早已于6月出炉,估计到2030年会欠逾1000名医生,政府明明早已有数字,为何却仍无动于衷,继续让前线医生疲于奔命?

举例说,政府早于数年前起增加医科生名额,但现时两所医学院新增医科生人数后仍只共有470人,需要6年的培训时间才能行医,前线医生的巨大压力亦迫令不少医生转向私人执业,去年的全职医生流失率高达4.5%,足有255人,扣除人手流失后,估计医生人手荒问题仍无法纾缓。

至于如何吸引一流医生到港执业,政府却未有清晰规划。观乎《报告》的内容,政府吸引外地医生的方法不外乎增加执业资格试的次数、修订执业资格试的豁免要求、修订驻院实习评估要求等被动措施,未见主动地吸纳海外人才的方法。

看医生本来应该是人性化的过程,医患间的沟通十分重要,诊症时间不应被压缩。(视觉中国)

重量不重质 公营医疗体系难以正常运转

压缩看症时间,除了让医生未能了解清楚病人状况,亦难以让医生清楚解释得病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诊症成效会因而降低,甚至加大造成医疗事故的机会。医管局减去医生的诊治时间,却把不同的工序分流到其他护士及医护人员手上,令看病程序工厂化。

然而,看医生本来应该是人性化的过程,若然政府不尽早解决人手问题,行医者即使有父母心,亦总会心灰意冷,加剧人手流失到私家医院或诊所,短缺问题只会愈趋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