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 ‧ 观点】青年政策纵见心思 惟未化解青年忧虑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阅读2017年施政报告的青年政策,不难发现一些惠及青年的措施,但只要细心咀嚼,就会意识到其“离地”之处,其仍然停留在二十年前简单的“向上流”愿景,未能回应青年人的成长、学业、事业迷蒙不定的困境。若要政策惠及青年,就需要由劳工、教育和经济着手,再配合青年世代的经历,让青年人看到出路。

参与政府决策、增加大学宿位 做法可取

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青年章节提出“三政”的概念,即论政、议政、参政,包括自荐加入咨询委员会,以及加入“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等,值得肯定。青年面对择业、组织家庭等特定处境,跟儿童、成年、老年人不同。政府理应设立正式渠道吸纳他们意见,在订立政策时,需要考虑这个世代的诉求。

在政治制度以外,施政报告也提出改善专上教育制度,其中一项是设立 120 亿元的宿舍发展基金。增建大学宿舍能够加强人际交流,若宿额能够照顾本地生和非本地生的需要,也许可以缓和两者的矛盾。连同建议中的加强实习,检讨自资专上院校及副学位的角色,以及早前落实补贴学生就读自资学位课程,可见政府有志改善青年教育问题。

现时的青年事务委员会即将改组为青年发展委员会,预料于明年上半年成立,由政务司司长主持。(吴炜豪摄)

参政言过其实 置业更为错路

然而,这份施政报告的青年政策仍然未算妥善。首先,政府有多愿意采纳青年意见,仍然有待考证。政府多年来未有赋予青年实权,例如竞选代表、提交议案到立法会、投票议案。争取多年的青年议会落空,运作十年的青年高峰会给人印象也是徒具形式。不少青年人转移冲击街头,用违法方式表达意见,以图逼使政府正视问题。政府将社会动荡归咎青年,却懒理激烈抗争背后的情绪和理据,无疑加深了青年人和政府的芥蒂。

再者,定义置业为三业之一,亦漠视了青年人的实际需要。相较于学业,施政报告对青年的事业和置业的着墨则苍白得多。青年人深感住屋难,政府却仍未大刀阔斧兴建公屋,平抑楼价租金,更维持房屋阶梯,置业为上的观念,相信房屋是积累资产的工具,偏离实用价值。现实是,青年人要成家,要么就勉强冲进风高浪急的投机市场,要么就挨贵租牺牲生活。

当能否置业不再是读书、工作有多出色,而只是取决于你的爸爸、日后更可能是爷爷是否有楼……(视觉中国)

青年担忧事业未明 影响人生决定

更甚者,现今的青年人不能重复昔日的道路。相比1960、1970年代的“人拣工”、长工为主的时代,在1980、1990年代起,不少港企以灵活、弹性、效率之名,削减劳工保障,以兼职、合约、零散工代替长工,加上产业外移及金融风暴,青年人的入职机会就更难,而且更易被解雇。

近年经济回复升势,失业率低,青年人的薪金却没有显著上升。15至24岁人士的每月工资中位数为11,900元,25至34岁人士也只是16,800元,显然与物价和楼价脱节。合约工状况则更为普遍,今天工作稳定,难保两年后能否维持。近年“自由工作者”盛行,青年人一方面享受工作自主,安排工作时间,但公司和自由工作者也轻视隐藏其中的风险,例如雇主“走数”、低薪、中介剥削等。当前景不明,个人的掌控能力有限,一些关键的人生大事,例如结婚、置业、生育就只好推后再推后。

自由工作者在金钱上并不自由。(伦星扬摄)

有好的政经政策 才有好的青年政策

台湾、韩国,以至其他发达地区的青年人也面对着类似的问题。南韩总统文在寅计划逐步调高最低时薪,又为愿意转临时工和派遣工为正职的中小企业减税。香港的青年就业或许不如南韩般恶劣,但也不能逃避。

青年有其世代特质,所以要有青年政策,回应他们的需要。青年政策跟其他政策相辅相成,所谓“三业三政”,必须与劳工、教育、经济、家庭、政治制度等范畴联系。青年人要安身立命,首要能减少飘泊感,也无需因为现实制肘而停止创新。这体现于改革劳工、房屋政策,减少商品化和弹性化的影响,普及大学学位,减轻学费压力,连接学业和事业。当青年人看到前景,生活安稳,政府与青年又能够在体制下坦诚商量政事,寻求共识,社会矛盾才有望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