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察】保障病人权益 勿再阻挠医委会改革
近日,立法会就政府推出的《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下称《草案》)展开讨论,方案的三大重点分别为:增加医委会业外委员、有限度注册医生年期延长至不多于3年、改革医务委员会的投诉调查和纪律研讯机制。近年公立医院不时出现人手不足和医疗失误事故,受害者向医委会投诉,却迟迟未获处理。是次政府推出的《草案》,正正是针对过往的积弊。然而,《草案》亦招来不少业界人士反对。
委员会需平衡各方利益 政府方案无损委员会专业
《草案》的争议之一,在于医委会委员的直选医生代表比例。与去年的方案相比,新的方案仍然维持增加医委会委员人数至32人,但政府把原先直接新增的3名病人组织代表,改为经由病人组织选举产生代表,消委会代表则改为由该会自行委派,以上4名代表均不会由政府委任。
2016年和2017年方案的共通点,是医生代表在医委会的总数维持在14个。不过,由于医委会增加了4名业外委员,所以医生代表比例将下降至不足一半,因而失去了医委会的否决权。政府则表示,由医学专科学院提名的两个席位没有被取消,故在新方案中,经选举产生的医生委员仍可占医委会总人数的一半。
可是,医生组织反驳指,经医学专科学院提名的两个席位只是由间选产生,其代表性难与直选相提并论。因此,医生代表欧耀佳在今年3月提议,把卫生署和医管局提名的议席各减一个,空出的议席拨入直选医生代表的类别,令医生直选代表维持在医委会总人数的一半。
惟是次改革的目标,是平衡各团体之间的利益,根据欧耀佳医生的方案,医学会、注册医生、医专的委员加起来将过半数,也就是医生团体仍在委员会占多数,与改革前相差无几。
延长有限度注册医生年期 本地医生为何惧之
多年来,香港公立医院的医生人手也非常短缺,有关引入海外医生以解决人才荒的声音一直响不绝耳,而随着人口老化的问题趋严重,有关的诉求将有可能更加强烈。对卫生署和医管局来说,有多些医生选择并非是一件坏事,但医生组织代表普遍担心政府将以改善医疗质素之名,行反对引入内地医生之实。
是次《草案》的另一争议点在于将有限度注册医生的注册年期由一年改成三年,有指这是为引入内地医生开路云云,影响医疗质素。然而,这说法未免牵强,因为是次方案并没有改变《医生注册条例》的审批条件,改变的只是注册年期。更何况,医委会拥有最终审批权,医委会在改组后医生的人数仍占一半,理应可以做好把关工作。
再说,若然政府有意大量引入内地医生,过去医管局为解决人手不足而招聘的有限度注册医生,应以内地医生占多。惟观乎2012年至2016年的数字,在29名医管局引入的有限度注册医生中,只有一名医生持有中国医学学士,惟他同时也持有加拿大专科学历,并为加拿大执业医生。至于其他经有限度注册医生来港的内地医生,一般都是由中大、港大医学院聘请,主要负责研究、临床实验,并非前线医疗人员。
增设研讯小组 处理积压案件
第三个争议就是医务委员会的投诉调查和纪律研讯机制。过去,医委会在处理有关医疗投诉时费时失事,据立法会文件的资料显示,去年医委会积压的案件总数达930宗,若案件涉及征询专家的必要性,那医委会保守估计要用58个月去处理,加上处理投诉的透明度不足、医生代表在医委会占大多数,所以惹来“医医相卫”的质疑。政府方案建议由研讯小组取代医委会负责处理投诉和纪律研讯会议,审裁员大幅增加10倍,以加快审批程序。
平情而论,政府在修订的方案中,已顾及医生业界的意见,把由自己委任的议席减至不足四成,医生业界代表仍占医委会总多的议席。甚至乎,他们只要拉拢多两席的支持,便可以在决议时不会处于下风。但医生组织代表仍以新方案民主成分不足为名诸多阻挠,难道他们追求的仅是自己业界利益的零风险,而非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