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九巴月票优惠不足 难减交通负担
九巴在上周三(9月6日)向政府申请推行月票计划,消息指月票定价近800元,可以乘搭大部分专营路线。然而,不少市民估计,受惠者只属少数。交通费占港人生活一定开支,巴士公司也是受规管的公用事业,政府应该致力减轻这项必不可少的民生支出。
交通开支百上加斤 政府必须正视
诚然,港人的交通费开支,占住户开支比重不足一成,比食物和住屋低。如果有家庭成员是儿童、学生、长者或者残疾人士,车费也有优惠。此外,政府近来放宽补贴基层劳工交通费的申请资格。从这点看来,政府和运输公司已经做了一些事,纾缓通勤的成本。 不过,一般打工仔就未能享受上述津贴,交通费的负担不可看轻。政府调查显示,一人住户的每月交通开支平均为一千元,我们可以估计这是一般成年人的每月平均交通开支,但既然这是平均数,即是说,有不少家庭的交通开支更多。至于申请交通津贴需符合严格的入息、资产限制,受惠者有限。
相信“坚毅的新界西打工仔”感受尤深。他们跟其他区居民的最大分别,在于车程长、八达通需经常增值。即使港铁已为市民提供月票和都会票优惠,但是由于部分市民的工作地点与港铁车站有一定距离,故不少市民仍需乘巴士、邨巴上班,只是巴士公司的优惠却远不如港铁。
有人认为,政府是港铁的大股东,九巴公司则由家族经营,不能简单类比。然而,实际上两者均属公共事业,性质与私人企业有异。举例说,若九巴公司决定加价,就必须经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讨论、通过,而非单凭自由市场的供求规律决定。故此,九巴的优惠多寡,必须以民生福祉为优先考虑。
九巴只施小恩小惠 月票计划呈两局限
社会一直要求巴士公司推出优惠一般乘客的措施,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九巴上月终于向运输署申请推出月票计划。综合各方报道,九巴月票的售价约800元,可以乘搭九巴大部份专营路线,每天使用次数有上限。
这计划看似为市民送上佳音,但细心一看,月票受惠者的数目有限。首先,这计划的主要受益者是居住屯门、元朗、大埔和北区,到九龙港岛工作的居民。他们要是每天乘过海巴士或者去九龙东,要花四、五十元,用月票可省回一两成开支。相较之下,对较短距离的乘客,例如每程车费少于12元,月票就没有效用。
其次,月票计划不包括联营过海路线,亦令部分过海工作的新界居民大失所望。须知,现时不少巴士线由两家巴士公司合作经营,月票计划若不包括这些路线,部分每天长途跋涉上班的市民,将不能受惠。例如来往马鞍山至中环的681,即使每程19元,但因为路线由九巴及城巴联营,很大机会不包括在月票计划内,只包括如 960、961或 968 等独营线。
更何况,比起港铁的优惠票,九巴月票不算便宜。就像立法会议员田北辰就曾指出,800 元定价会太高,至少要减价100元才具竞争力。事实上,东铁线(普通等)及马鞍山线的月票售价,不过是475 元;西铁线屯门来往红磡的月票, 售价亦只是585元。相较之下,九巴月票的“性价比”似乎远不如港铁,实难怪市民批评该计划不过是小恩小惠。
政府担当主导角色 车费才可受控 也许九巴认为推出月票会减少车务收入,订一个较高的月票金额可以减少损失。然而,九巴连续数年录得以亿元计的经营盈利,车资优惠可以更多,例如引入长短途两类月票,或者乘车金额愈多折扣愈多等方法,增加客量之余,可以增加车务收入。
除了企业自身,运输署以及政府有无可推卸的角色。短期内,除了九巴以外,政府也应落实《公共交通策略研究》承诺,鼓励其他巴士公司推出月票计划;政府也可研究更多跨企业转乘优惠,并借此机会,一并处理联营路线带来的利益及车务编配问题。考虑措施时,政府不能基于以铁路为骨干政策,阻碍鼓励市民乘搭巴士的措施。长远来看,政府需要检讨跟巴士公司协议的“票价调整安排”。在《策略研究》中,政府宣称已初步检视该安排,预计在明年更新。社会期望政府监管更严格,厘订票价时应按照市民的生活负担能力,控制加价幅度,尤其是纾缓长途乘客的开支,必要时需要检讨专营权,不应怯于专营公司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