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青屿干线大塞车闹剧 荒谬源于官员懒政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周一(8月21日),青屿干线由单向收费改为双向收费迎来首个上班日,当天的早上繁忙时段发生大塞车,车龙一度长达 10 公里。路政署未经深思熟虑,便仓卒启动双向收费安排,固然是大塞车的导火线。但今次事件更令市民惊觉,在电子支付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香港的道路收费方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普遍以现金支付的状况,造成道路系统的严重樽颈,政府必须反思香港为何会如此落后?

在周一的大塞车之后,当局马上赶工加装收费亭,结果到了周二,塞车情况已大大改善,这个现象正好反映官员的懒政。因为收费亭改建工程原定在去年8月竣工,但却一度估计要到今年12月才完成,不过在大塞车闹出“大头佛”之后,当局赶工便在一夜之间“变”出两个新的收费亭。为何拖拉了一年都做不好的事,却在舆论炮轰之下马上完成?到底政府过往有没有好好监督这项工程的进度?

但更可笑的是,在发生挤塞后,运输署总运输主任梁佩贤表示,今次大塞车的原因,是驾驶人士未熟习新收费站,需要花时间找现金付费,由于驾驶人士未备硬币,亦增加了收费亭找续的时间。对于公众来说,这说法无疑是天方夜谭,因为在支付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以电子方式支付路费已不是甚么尖端科技,而是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技术,当不少地区都正步向无现金社会,香港的道路收费系统在多年来仍无寸进、仍保留“数大银”的落后方式。

运房局局长陈帆(右三)及署理运输署署长李萃珍下午前往青屿干线收费广场视察。(李泽彤摄)
青屿干线早前实施双向收费,一度引起混乱。(资料图片/吴炜豪摄)

现行收费系统不便司机 普及率低有因

其实香港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早在 1992 年开始,但发展至今,其普及率仍不足一半,相当大部分车主仍选择以现金付费。普及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快易通要求驾驶者每次充值的金额欠缺弹性,私家车和的士要 500 元,货柜车要 3,000 元,另外还要付每月 35 元的行政费,部分司机不愿支付这笔钱。第二,的士、货车等“揾食车”,较愿意用现金付费,因为每天为生意结帐,避免出现“砸数”,也由于付费感应器一经装上难于更换,当不同司机轮流使用同一架车辆接生意时,根本难以拆帐,所以索性不用。

第三,当有相当数量的人仍然用现金缴费,道路就要预留一定行车线作现金付费,每个方向留给电子缴费的车道平均只有两至三条,其中巴士通常占了其中一条,其他车辆则使用剩下的一至两条,车辆有时也要排队过收费亭,甚至比现金车道更慢,进一步减低车主转用快易通的意欲。

收费系统落后 政府未能承担带领角色

政府作为道路的管理者,本来有责任改善道路状况,利用新科技加速收费过程,从而减少塞车,以提升路面交通的效率,特别是在“时间就是金钱”的香港社会,减少塞车更意味生产力的提升。然而,回看历史,香港政府的角色曾经积极,但后来愈见退缩。在1997年,政府觉察到快易通前身的两家公司,两个电子收费系统不能兼容,带来驾驶者不便,于是促使两家公司谈判,最终步向合并,现时的快易通公司,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足见政府在推动收费技术应用上,本应有主导的位置。

的士司机陈先生表示,以八达通在隧道拍卡缴费,对司机更加方便。(甄挺良摄)

不过,电子道路收费技术就在那刻停滞不前,多年来都停留在1998年的水平。当收费技术愈趋先进,外界一直有声音要求政府增加付款渠道,例如多年来社会上都有人建议加入八达通,政府却一直“叹慢板”,只说开放及鼓励新的收费系统。一直到2013年,政府才落实“停车拍卡”式电子缴费设施,用了4年时间招标遴选、改装和测试,辗转到本年7月才开始使用,容许司机用八达通等 4 种电子货币在城门隧道缴费,其他政府收费道路更要到明年才覆盖。不少司机虽慨叹“迟到好过冇到”,但再次证明香港的电子支付落后非常,而政府官员将“自由经济”当作放任无为,掩饰本身的庸懒,正是当中的底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狮城道路收费经验

事实上,早有不少国家改以先进的道路收费方式,当中并不乏可供政府参考的例子。举例说,在电子道路收费走得较前的新加坡,早告别“数大银”的现金付费方式,免却轮候现金收费找续造成交通挤塞的问题。其收费感应器采插卡式设计,可随意换卡,充值额亦较弹性,充值卡亦可到其他商户购物,应用范围更广。据报,当地陆路交通管理局已拨款5.56亿坡元(约32亿港元)开设无闸门公路电子收费系统,根据车辆行经道路的距离收费,该系统将于2020年启用。 当然,这些新科技未必能完全根治道路挤塞,但如果能够减少等候付费时间和计帐烦恼,对提升道路运输的效率,以至提升社会生产力将有极大帮助。在这次青屿干线大挤塞闹剧之后,政府必须反思香港道路道收费方式,在推动新科技的应用上要有所担当,一如1998年促成两家服务供应商谈判、合拼一样。尤其是随着科技发展,过去所有关技术、私隐的忧虑,绝大多数已经解决,香港的道路收费方式是否能够与时并进,就只看政府有没有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