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明察|语言也是竞争力:香港应进一步推广普通话?

撰文: 梁海明
出版:更新:

梁海明专栏|寰海明察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香港未来如何进一步打破制度壁垒、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能,成为当下发展的焦点。语言,作为经济交易与社会沟通的基本工具,正日益成为香港与内地深度融合的关键变项。进一步推广普通话与简体字,不仅是香港文化政策的调整,更是经济效率与制度兼容的必要举措。

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三藩市湾区、东京湾区的最大不同,在于语言与文字的多样性。香港长年奉行“两文三语”政策,官方语言为中文与英文,口语语言则包括粤语、普通话与英语。然而,这种语言制度在多元包容之余,也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摩擦与沟通成本。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语言的通用性直接影响市场信息的流动与资源配置的效率。世界银行的研究指出,多语地区若能统一语言体系,可降低18%至24%的商业交易成本。当交易成本高于语言学习与调整成本时,语言统一就成为提升经济效率的理性选择。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强跨城市协作,需要高频、高效的沟通支撑。但由于语言与文字的不一致,香港企业在对接内地市场时常需额外投入翻译、转写、培训等成本,无形中拉高运营门槛。例如,香港企业进入深圳市场时,合同条款、产品说明、法律顾问往往需重制简体版本,且部分专业人士若缺乏普通话能力,甚至难以参与内地的专业考试与行业认证。这不仅影响个人发展,也削弱香港服务业对内地市场的适应能力与竞争优势。

而从人才流动角度来看,语言的掌握更是决定职涯发展的关键门槛。一项研究显示,香港青年普通话能力每提升一个等级,赴内地就业的意愿将提升27%。这一数据背后,反映的是语言与人力资本价值的密切关系。普通话,作为覆盖14亿人口的主流语言,其经济回报远高于本地区域语言。语言经济学中的“语言投资报酬率”指出:语言学习的边际成本,一旦被高频使用与市场需求吸收,就会转化为稳定的职业资源。

语言亦是制度整合的载体。回望历史,自秦始皇“书同文”以来,语言便是中央制度推展与文化整合的工具。当代欧盟、印度、加拿大等多语制度体制国家的治理经验亦显示,语言多样虽有文化价值,但若缺乏共通语标准,则难以实现政策协同与社会整合。对香港而言,若希望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政策沟通机制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逐步建立与国家语言制度相兼容的公共语言环境与行政语言体系。

因此,语言政策的改革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具体而言,香港特区政府和各界可从三大层面推动普通话与简体字的应用与制度化。

其一,特区政府部门、立法会应率先示范,构建友好的普通话使用环境。在政府文件、立法会文件、政策公告、法院判决、公共服务系统中逐步引入普通话与简体字版本,提升与内地政府的政策对接效率。公务员体系亦可引入普通话能力评估,在招聘、晋升、轮调中纳入语言能力作为参考标准,确保行政体系具备高效沟通能力。

其二,教育体系须全面优化普通话与简体字教学。从小学到大学,应逐步提高普通话与简体字课程比重,并在专业领域如法律、经济、公共政策中试点普通话授课。推动“三语三文”平衡发展,既保留粤语与繁体字的文化优势,又强化普通话的实用功能。更可在公务员考试、执业资格认证中纳入普通话能力测试,让语言能力成为人才竞争的基本配置。

其三,商业机构与民间社会亦可积极参与语言转型。银行、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可设立普通话部门或推行双语合同制度,并透过语言培训提升员工普通话水平。同时,社会可发展更多针对成人的普通话学习平台与简体字识读课程,帮助不同年龄层市民适应语言转型带来的新契机。

语言的经济价值不仅体现在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率,更可推动香港语言科技产业的崛起。全球语言服务市场已超过500亿美元,人工智能翻译、语音识别、语言教育科技等领域正高速发展。香港若能结合“两文三语”的语言资源优势,打造多语AI语言技术平台,不仅可为本地创科产业注入活水,也能吸引国际语言科技企业落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语言产业,不但能创造高端就业,更有助于香港在亚洲语言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可考虑设立“粤港澳语言科技创新中心”,由政府、高校、企业联合推动语音合成、智能翻译、语言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建构“普通话+粤语+英语”并行的智能沟通体系,为大湾区提供语言科技支持。这种结合技术与多语能力的创新模式,不仅能提升香港的科技实力,也有助于展现语言多样性的价值转化潜力。

正因如此,推广普通话与简体字的工作,必须建立在尊重与包容本地语言文化的基础之上。这不是对粤语或繁体字的否定,而是语言资源整合的升级。香港的语言优势在于多元,未来的语言政策应朝“兼容并蓄”的方向发展。在重视语言统一所带来的经济红利的同时,也应同步推进粤语文化的保育与创新,如支持粤语影视、出版、数位内容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双语双文的共荣与共融。

语言的功能从不仅止于文化传承,它更是制度建设、经济运行与区域合作的重要媒介。对香港而言,推动普通话与简体字的普及,并非削弱本地语言能力,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制度兼容性、降低沟通成本、强化人力资本,为自身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舞台中争取更大主动权。语言政策的优化,应超越文化选边的二元对立,以更开放的眼光看待语言作为发展工具的潜能,这将是香港走向未来、走向融合、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