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一|关税战升级:中美博弈与全球经济的十字路口
2025年春,全球贸易秩序再次陷入动荡。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高达145%的关税(其中包含了最初未被媒体计入的两轮10%的关税),中国也随即反制,将对美商品的关税提升至125%。这场关税战不仅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关税战接下来会何去何从呢?其他经济体又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呢?
中欧关系的微妙平衡
在特朗普发动关税战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成为首位访华的欧洲国家领导人。最初,特朗普对全球多国同时加征关税时,欧盟国家等全球诸多国家与中国关系有着较大的加深关系的空间。然而,随着美国对部分国家关税加征的暂缓(90天),中欧之间的合作空间有所收窄。同时,美方也认为,若中国商品无法进入美国市场,可能会涌入欧洲,导致中欧贸易摩擦加剧。
不过,这并不是中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中欧双方已经通过设定部分商品的最低价格,既加深了贸易往来,又保护了欧洲本土企业的利益。此外,欧洲对美国政策的不稳定性日益担忧。特朗普政府的朝令夕改,使得欧洲国家对与美国的合作持谨慎态度。相比之下,中国作为更稳定的长期合作伙伴,吸引了欧洲的关注。因此,欧洲在维持与美国关系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与中国的深化合作。
中美经济脱钩:不可避免还是尚有转圜?
尽管中美互相加征高额关税,但经济脱钩并非不可避免。根据最新的资讯,特朗普政府最初加征34%的关税时,本有迫使中方就芬太尼问题作出让步后就将加征数额削减20%的计划。然而,事态的发展超出了美方的预期。尽管如此,特朗普仍希望与中方进行谈判,只是碍于面子,不愿单方面撤回关税。
在这之后,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压力也在增加。许多企业依赖中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库存消耗殆尽后,特朗普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而美国债市的波动也让特朗普及身边的金主不得不暂时重新考量全面对各国推进关税战的力度,虽然与中国之间的关税战烈度并没有立刻被缓解。与此同时,即使中美直接贸易减少,通过第三国转口的贸易仍将持续。因此,尽管表面上看似脱钩,实际上双方仍有维持贸易往来的管道。
特朗普的下一步:关税之外的策略
如果加征关税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特朗普可能会将议题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要求中国公司从美国股市退市——这一设想当前已经在酝酿之中。然而,即使是这样,特朗普依旧更倾向于使用经贸手段,避免涉足政治和军事敏感领域,以免态势失控。
中国的反制措施也不应局限于中美关系。例如,中国可以单方面宣布对除美国以外的国家降低10%的关税。这不仅与特朗普的加税形成鲜明对比,也可能引发美国国内对特朗普政府政策的质疑,从而对特朗普形成有效的压力。
特朗普暂缓“对等关税”90天,主要是因为内部压力,包括股市和债市的波动,以及共和党内的批评。然而,特朗普的基本思路并未改变。一旦市场回稳,他可能再次采取行动。目前中美之间的高额关税显然不可持续,双方通过谈判部分撤销关税仍有可能。
不过,特朗普认为暂缓关税已是重大让步。他希望在谈判中掌握主动权,积累更多筹码。随着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在经贸问题上的压力将增加。然而,他在对华问题上的妥协程度有限。从145%降至60%可能相对容易,但进一步的让步则较为困难,除非双方迅速恢复到加征关税前的状态。
全球经济的深远影响
这场关税战不仅影响中美两国,也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华盛顿邮报》的一项调查显示,57%的美国制造业工人认为关税会伤害他们的工作,6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公司主要依赖源于中国的零部件。此外,企业将制造业转回美国面临高成本、基础设施差和政策不确定性等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称,中美贸易战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灾难性”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全球供应链的中断、商品价格的上涨以及资本市场的波动,也都是这场贸易战带来的连锁反应。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可以和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共同努力,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与发展,避免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维护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中方只要好好把握,局面也依然是危中有机的。
本文作者孙太一是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副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