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一|关税战的出路是跳出中美关系

撰文: 孙太一
出版:更新:

假如有两个正在打架的人,第一个人拿刀捅了自己一刀,然后说:“你看,我把血溅到你身上了,看你怎么办。” 结果第二个人也拿出刀扎了自己一下,也把血溅到对方身上……

这样的情节一定会令人觉得很荒诞,但当下的中美贸易战却与这样的场景极为相似。

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本质其实就是让该国的消费者掏钱补贴政府(关税税收)及受关税保护的企业(生产者剩余的增量),而经济总体上因为无谓损失而缩水。虽然外国卖家也会面临压力,但因为关税是由加征国方的进口商在边境口岸支付的,成本也往往部分甚至全部被转嫁给本国的消费者,所以特朗普对他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本质上是在向美国老百姓收取新的因物价上涨带来的“通胀税”。当然,这一点,绝大多数美国民众应该是不清楚的,大家都以为重点是“血溅到了对方身上”。

特朗普政府的对华算计

特朗普政府最初的设想是34%的对华关税会直接逼迫中方愿意谈判,而美方已经准备好了以中方发表全面禁止芬太尼及前体的生产以换取美方撤回20%加征关税的协议。也就是说,美方最终的底线是对中方加征14%的关税,比其他国家的10%略高,但也能让中方接受。不仅美政府收到了钱,也进一步解决了芬太尼问题。

2025年4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呼吁民众“买股票”的推文和暂缓加征“对等关税”的决定,推动道指大升近3000点。特朗普的助理晚上在X上发布一条影片,他接见嘉信理财集团创办人施瓦布(Charles Schwab)时向来宾炫耀施瓦布当日大赚25亿美元(约194亿港元),这条影片在网上引起民愤。(X@MargoMartin47)

但现实没有按照美方预定的方向发展,中方立刻加征了34%的关税以还击,且并没有要和美方和谈并做出让步的意思。在乎面子的特朗普被反将一军,决定进一步施压。当然,虽然这次又加了50%的关税,特朗普的目的依然是把中方逼到谈判桌上来,且以更有筹码的一方出现。因此,特朗普仍然在各种场合及社交媒体上表示他在等中方的电话。

再次出乎特朗普的意料,中方又加了对等的50%的关税。特朗普的斗志顿时上来了,他觉得不仅得继续加关税,而且得让中方心里不舒服。另一方面,又因为股市暴跌,共和党内部对关税战出现了越来越多反对的声音,特朗普就决定借势暂时把对其他的国家加征的关税都降到10%,唯独把中国作为“不听美国话的典型”,继续加征关税至125%。当然,特朗普的目的仍然是想谈判,以掌握主动权的方式去谈判。所以,他也同时表示很难想像美国再对中国擡高关税,他也相信中美能谈成较好的协议。

特朗普究竟想要什么?

特朗普一直声称加征关税是根据对等原则的,但其公布的计算公式却和对方的关税率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和贸易逆差相关。这意味着哪怕一些国家和美国互征关税的税率相同,特朗普仍然可能因为美国对该国有逆差而大幅擡高关税率。但有逆差在国际贸易中是再正常不过的。放在个人层面,这就好比我去快餐店买个汉堡,我给对方现金,他给我汉堡,我对快餐店就有了贸易逆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得去逼快餐店来买一个我家里厨房自制的三明治以平衡贸易。国家层面也一样,和一些国家有顺差,与另一些国家有逆差,这很正常。

特朗普或许除了有平衡贸易的偏好外,还有借关税平衡财政的想法。为了能既推动国内减税的政策,又想让财政赤字不继续扩大,特朗普觉得以关税收入来填补是不错的选择。当然,特朗普自己和以万斯为代表的特朗普主义者还是存在差异的。万斯等是希望借关税来抑制中国的经济,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的。而特朗普也好,万斯也罢,他们都希望通过关税能让制造业(至少是高端制造业)重新回到美国。也就是说,即便特朗普三年后下台了,相关的措施依旧会有特朗普主义者继续推动。

那为什么要朝全世界同时开火呢?一方面这当中有一个锚定效应,当特朗普最开始把部分国家的加征关税水平定得很高得时候,那些仅仅被加征10%的国家反而觉得没什么了,是躲过一劫了。最终特朗普把绝大多数国家的加征率都暂时(90天)降到10%的时候,也许很多国家都觉得本来可以更坏,现在还不是最坏的情况了。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4月8日在一个共和党的活动上大放厥词:“这些国家正向我们打电话,尝试拍我马屁。他们迫切希望达成协议。 ”特朗普其后更模仿他国领袖向他求饶:“先生,求您做个交易吧。我愿意做任何事。我愿意做任何事,先生。”此言论一出,立刻在网上引来热议。(X@Real_Alexs_)

另一个朝全世界同时开火的原因或许也与中国制造流入美国的路径有关。中国直接卖到美国商品占中国GDP的比例近年来已经非常低,但中国商品依旧在通过第三方国家在以不同的方式进入美国。所以哪怕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量极低,中国商品依旧可能源源不断地被卖往美国。而且,商品的路径是很灵活的,特朗普政府因此不得不对所有国家动手。

当然,与其他因素相比,特朗普在政治上的考量或许是更重要的。除了以关税保护摇摆州的重要产业外,掌握流量密码的特朗普希望在中期选举的时候能够给美国民众展示一条经济走强、一路上扬的曲线。但拜登卸任时,美国经济又出奇的好,这使得特朗普第二任期经济上行的空间变得十分有限。为此,特朗普觉得可以在这一任期的前几个月强行把经济搞砸,并将其怪到“拜登留下的烂摊子”上,然后之后哪怕只是将政策调回到原来的模样,也能呈现上行的曲线了。而且,通过关税的威胁,特朗普在外交上还能赢得较多的筹码和主动权。何乐而不为呢?

中方该如何应对?

当前,全球各个国家的应对方式无非三种,要么直接放弃彻底屈服,要么进行象征性的抵抗,嘴上说准备要报复,实则寻找一切机会与美方妥协、和谈,而中国是唯一一个属于第三类的直接不由分说对等报复的国家。美方最担心的是第三类国家数量众多,甚至联合起来与美方抗衡。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果断做出90天临时将大部分国家加征的比例下调到10%的重要原因——不能给其他国家协调、联合的时间。一旦一些国家认为自己尝到了甜头,愿意和美国配合了,美国便可以逐渐各个击破、分而治之。这就是著名的“集体行动问题”——虽然对每个被加征关税的国家而言,最好的情况是所有国家联合起来抵制美国加征关税,但因为每一方都惧怕美国报复,最终导致各个国家全面向美方妥协。

但对中方而言,显然在这个节骨眼上不能再仅仅将注意力局限在中美双边关系上了,因为当前的机遇恰恰是联合其他同样受压迫的国家。中方急需讲清楚究竟是谁在支付关税,但又无法靠教授讲课的方式,因为不仅普通人听不进去,特朗普阵营控制的媒体也不会让相关信息传到共和党的基本盘选民这里。所以,唯一能实现信息传递的方式便是搞一个出人意料的大动作,以让不同媒体抢着报道相关的事件。比如,中方如果突然宣布对所有除美国以外的国家降低10%的关税。一方面中方的10%和特朗普的10%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美国老百姓、选民会疑惑,为什么中国会降关税呢?特朗普不是说加关税对一个国家更好吗?这就能引发讨论,让更多的人明白其中的细节。

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一边发起关税战,一边宣称相信中国想谈判,外交部驻港公署回应指:“野蛮人永远不要指望等到中国的电话”。 

另外,中国宣布对其他国家降关税还会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操作不仅能让中国获得其他国家的好感,积累软实力,而且可以创造制定新的全球经贸规则的空间。中方并不一定要排斥美方的参与,但只需要设定一个前提,也即美方必须撤销此轮向别国加征的关税才能有资格加入,来倒逼特朗普政府做政策上的调整。

当前全球的格局已经不再是修昔底德陷阱所描述的霸权国想守护原有的规则,而崛起国去挑战这些规则了。恰恰相反,霸权国主动放弃了原有的规则,选择了一条与原有秩序大相径庭的道路。这意味着崛起国只需要继续维护原有的秩序,而并不需要去挑战这些规则就能完成权势转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原霸权国成了全世界的公敌,崛起国还有机会和其他国家一起重新塑造甚至制定对其更有利的规则。但所有这一切要发生的前提是,崛起国要跳出仅仅与霸权国你来我往并不断加码攻击对方的恶性循环,因为真正的机遇在中美双边关系之外,在于通过主动协调与联合来破解“集体行动问题”。

本文作者孙太一是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副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