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思|文化随笔:加强与伊斯兰的学术交流

撰文: 陈智思
出版:更新:

陈智思专栏

文化交流,离不开学术交流。香港要加强与伊斯兰世界学术交流的首选之地,是印尼。这个千岛之国是全球排名第四的人口大国,有全球最大的伊斯兰人口,是离我们最近的伊斯兰人口大国,而且与香港核心价值一样,热爱多元文化、崇尚兼容并包。印尼国内的庞大伊斯兰人口与基督教、印度教、和佛教等其他族群和平共融。形成了一个丰富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为学术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印尼同样是沟通伊斯兰世界与其他地区的重要桥梁。作为超级联系人的香港,和作为伊斯兰世界桥梁的印尼两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不仅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更能带来互惠互利的机会。这种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对话与理解,能够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

叠加今年是中国和印尼建交75年。经过75年的时间考验,这份坚实的国际友谊,值得庆祝;上佳的庆祝方法,就是进一步深化香港与印尼的学术交流。香港作为全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会,有条件、亦有诱因致力推动香港和印尼之间的学术交流。这不但有利国家、有利印尼、有利香港,更加有利于世界,有利于彰显和平共融,互惠互利的精神。

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术研究能力。这些资源为香港与印尼的学术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香港的大学可以与印尼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学者与学生的交流,并开展联合研究项目。这种合作不仅能够提升两地的学术水平,还能够促进两地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目前,本港大学的非本地生主要来自内地,这种生源结构过於单一,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印尼作为全球第四大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年轻人口,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海外留学生源头。印尼的学生不仅能够为香港的大学带来新的文化视角,还能够丰富校园的多元文化氛围。通过吸引印尼学生来港就读,香港的大学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化水平,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此外,印尼学生来港学习,不仅能够促进两地文化的交流,还能够为香港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印尼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继续留港工作也好,返回印尼工作也好,都可以成为两地之间的桥梁,促进香港与印尼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香港的长远发展,还能够为印尼的发展提供支持,实现双赢的局面。

本港也有大学早着先机。例如香港科技大学早于去年便和印尼的教育文化研究科技部签署合作协议,透过奖学金计划招收杰出的印尼学生前来就读学士学位。首批12名印尼学生已经于本学年入学。

而岭南大学亦于去年开始加强与印尼的学术交流,包括加强学生交流以及和印尼学术机构联合举办一连串学术论坛。

除了由大学主动推出的学术交流之外,香港特区政府亦可以更有效利用资源,吸引更多优秀的印尼学生来港就读。例如可以把提供印尼学生在本港八大院校就读的奖学金,部分改为提供奖学金让他们在本港自资院校就读。资助大学的学费表面较自资院校为低,但其实政府需要为每名学生提供约四分之三的学费补贴,纳税人真实的开支远较自资院校为高。支持一名印尼优秀学生来八大院校就读,几乎可以支持三名印尼学生在本港自资院校如都会大学就读。此举亦有助本港办得出色的自资院校在海外打响品牌,是香港、印尼学生、和自资院校三赢的安排。

在学术研究方面,印尼的伊斯兰文化具有独特性,主张开放包容。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不同,印尼的伊斯兰文化融合了本地传统与外来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印尼式伊斯兰”。这种文化现象值得深入研究,香港的学术机构可以与印尼的大学合作,开展相关的研究项目,探讨伊斯兰文化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与适应。

在社会科学方面,印尼的社会结构与香港的社会结构有著显著的差异。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而香港则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社会。这种社会结构的差异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香港的社会科学家可以与印尼的社会科学家合作,探讨不同社会结构下的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案。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两地社会的发展,还能够为全球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在全球大变局的形势下,香港与东盟的关系和合作越加密切。印尼是东盟的最大经济体,值得我们加大力度,推动交流和协助。

作者陈智思是团结香港基金主席。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