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思|文化随笔:在交流和弘扬之间的沉思
灿烂的文化遍布全球,并非中华独有。中央政府高瞻远瞩,交托给香港的文化任务是要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而非“中华文化弘扬中心”。关键的动词是“交流”而非“弘扬”;核心内涵是“中外”,而非“中西”。
在“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香港已经交出了亮丽成绩。但“中外”所包涵的不只是“中西”。一个“外”字,包涵了中华文化以外人类的千年文化沉淀,例如伊斯兰文化。我只知伊斯兰文化灿烂,但如何灿烂,我所知甚少,这是我的不足,要虚心学习。当然,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无远弗届的西方文化,同样所知甚少。人类的文化,如要量化,是宇宙无限。最博学的“文化人”,所知的也只能是沧海一粟。
今天世界公认的“国际语言”是英语,这是西方文化无远弗届的体现。但“国际语言”并非“人类共通语言”。全人类共通的语言,我认为除了音乐和艺术之外,就是全人类每日都在用的阿拉伯数字。音乐和艺术的创造,全世界自古以来每天都有人在做。但创造阿拉伯数字,包括发明“零”的概念、十进制、以及从阿拉伯数字发展而来的三角几何代数等改写人类历史的数学概念,都非来自西方文明,而是源于古印度,然后由伊斯兰发扬光大,并传入欧洲。
历史学家普遍公认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连前美国总统尼克逊也在他的一本著作中说:“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尚未启蒙的时代,伊斯兰文明正在经历著它的黄金时代。伊斯兰对科学、医学、和哲学曾经做出巨大贡献。”
如此古老而常新的伊斯兰文化,我们当然要尽一切方法去交流。
今日的香港,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亦作为“中国含量”最高的国际大都会、更作为锐意发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国际中心,我们具备最佳条件去打破“中西二元论”,进而开拓与伊斯兰文化交流的大潮。
伊斯兰文化遍布全球,如何交流?对香港而言,最佳的切入点是拥有庞大的穆斯林人口、文化兼容性强、又是我们好邻居的印尼。
谈起印尼,我们联想到的就是峇里岛度假、以及为约20万香港家庭提供宝贵支援服务、并成为这些家庭重要成员的印佣姐姐。但这是严重低估了印尼的实力和潜力。印尼人口2.7亿,是继印度、中国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四人口大国,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伊斯兰国家,平均年龄不到30岁,劳动力资源惊人、人口红利惊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印尼的市场潜力惊人。印尼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全球最大的清真消费国,是G20成员国之一,并于今年正式成为“金砖”成员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和国际事务,在区域事务中具有重要话语权。印尼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而且其地理位置让它控制了马六甲海峡,使印尼的地缘政治地位极其重要。
故此,拓展和深化与印尼的文化交流,不单是出于纯粹的文化因素,更关乎香港未来竞争力的战略选择。香港若能以印尼为支点,深化与伊斯兰世界的互动,不仅能体现“国际大都会”和“超级联系人”的功能,更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注入独特价值。
文化交流有助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然而,通过交流与互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价值观和信仰,消除偏见和误解,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香港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佳推动者。
要推动与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交流,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合、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港人出自内心的向往。
政府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来实现。例如,香港可以与印尼及其他中东的驻港领事馆举办文化节,邀请当地的艺术家和音乐家来展示他们的文化。亦可透过香港电台等官方渠道推广伊斯兰文化,让香港市民亲身体验和了解伊斯兰文化,增进文化素养和多元文化认知。政府更可以在中小学的课程增加伊斯兰文化的内容。
企业和民间机构,则可以通过赞助和参与各种与伊斯兰文化交流的活动,增进市民对伊斯兰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促进文明互鉴和社会和谐。香港亦有不少专注文化推广的民间机构,他们亦可以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加强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流。
透过交流,我们可以把全世界的灿烂文化带到我们眼前。不作交流,我们会以为我们眼前见到的一小块,就是全世界。
作者陈智思是团结香港基金主席。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