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宇识条铁|改革港铁新线工程是必经之路

撰文: 张欣宇
出版:更新:

张欣宇专栏|欣宇识条铁

港铁公司作为香港重要交通动脉的建设者和运营者,其财务状况不仅关乎公司自身发展,更直接影响到香港市民日常生活及香港长远规划。近期港铁财务未来可持续性问题,引发热议。然而,需深入分析核心问题,才能提出切中本质解决方案。

车站附近土地无法弥补港铁建设成本缺口

首先需指出,港铁所面临财务挑战其实并非单纯信贷或融资问题,真正难解的是未来新铁路建项目财务投资可行性问题。在项目可行情况下,融资问题其实只会是“幸福烦恼”。港铁可透过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等多种融资渠道筹集资金,满足建设资金需求。然而,若项目本身缺乏投资价值,单纯讨论融资方案只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良好财务可行性支撑,融资而来资金难以发挥应有效益,甚至可能加剧港铁财务负担,使其陷入债务困境。

近年来,随著建造成本急剧上升,新铁路项目造价不断攀升,即使计入车站周边土地增值回报,这些项目也几乎没有可能覆盖建造成本,导致财务上不可持续。例如,未来一些大型新线路建设成本很可能高达过千亿港元,而香港正值整体房地产市场估值结构性调整期,以2024年为例,香港特区全年地价收入亦不过是区区几十亿港元水平,即使以最高峰期卖地收入做参考,也是千亿左右。如今一条铁路造价就大约等于政府好景时全年卖地收入,显然通过将车站附近土地开发拨予港铁的方式,无法再弥补铁路建设成本缺口。

因此,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审视未来新铁路项目财务模式,以确保铁路项目投资可持续性。铁路项目本身具有很强公益性,不能简单用商业价值衡量。它们不仅是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还承载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市民出行条件等多重使命。特别是对于北部都会区发展而言,相关铁路项目做到“基建先行”,是北部都会区能否如期顺利发展前提和关键。没有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北部都会区经济活力、产业布局、人口聚集等都将受到严重制约。

政府应承担非铁路核心土木工程部分

铁路项目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但传统“铁路+物业”模式又难以持续,要打破这个困局,需“跳出港铁看港铁”,从根本制度上改革铁路项目模式。

具体而言,港铁未来应集中资源投资在铁路核心范畴工程发展,包括轨道、列车、信号、供电等,以及后续运营及维修。这些核心工程是铁路正常运行基础,港铁凭借其在铁路运营方面专业优势,能够高效管理和维护这些设施,确保铁路服务稳定性和安全性。与此同时,政府则应承担兴建隧道、桥梁及车站等非铁路核心土木工程部分,体现铁路项目投资公益性和社会性。重构铁路项目分工模式,不仅可减轻港铁财务压力,还能更好统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铁路项目落成后对整个新区土地带来增值效应,能够让政府较长线获益,避免新区土地在价值处于较低阶段时,便作为铁路项目的直接融资渠道,导致土地资源“贱卖”,实现资源更合理配置和利用。

港铁新项目包括北环线、洪水桥站、屯门南延线、东涌线延线等。图为洪水桥站环保设计概念。(模拟图片)

根据《香港主要运输基建发展蓝图》提出铁路基建时间表,未来十五年若按照所建议新模式推算,特区政府平均每年将新增约130亿港元工程支出,用于铁路项目隧道、桥梁及车站等土木工程建设。而港铁则每年需承担约50亿港元铁路核心项目投资,用于轨道、列车、信号、供电等核心工程发展。以港铁目前财政能力而言,应当不难应付这样投资规模。同时,在剥离土木工程初始成本后,港铁也能够继续保持铁路资产自负盈亏可持续性模式,通过优化运营、提高效率等方式,实现铁路业务盈利和财务平衡。

香港基建工程成本过高 港铁财务问题只是缩影

更根本性而言,香港必须解决基建工程成本过高问题。港铁财务问题只是一个缩影,反映出香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成本控制难题。高昂建设成本不仅给港铁带来财务压力,也同样会制约香港其他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只有敢于自我改革,破除藩篱,从制度、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入手,降低基建工程成本,才能为北都建设以及香港其他区域发展创造更多空间和条件,使其能够如期落实,为香港繁荣稳定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政府直接执行土木基建部分,由于具规模效应和政策制定优势,也更有机会达到降本增效目标。

总而言之,港铁所面临的财务压力,不仅是一间公共机构面对的挑战,更是对香港特区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政府需加强与港铁沟通协作,共同探索创新铁路建设和运营模式,同时也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优化相关政策和制度环境,为铁路发展的财务可持续性提供有力保障。以改革思维,才能实现铁路项目提速发展,为香港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轨道交通服务,助力香港繁荣进步。

作者张欣宇是立法会(新界北)议员、香港及英国特许工程师、香港新方向成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