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略|山旮旯铁路

撰文: 潘焯鸿
出版:更新:

潘焯鸿专栏|方略

行政长官在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用“云巴”、“智轨”及“巴士快速公交系统”等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在东九龙、启德及洪水桥/厦村兴建交通运输系统。随后于立法会,政府回应说“(行政长官)因应公众对尽早落成启德及东九龙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的期望”,将会随即展开规划、勘测及设计等筹备工作,于2024年为东九龙及启德项目邀请供应商及营运商递交意向书,以敲定招标条款等细节。“我们听到社会有不少声音希望系统可以涵盖更多范围,包括启德项目延伸至港铁油塘站,以及将东九龙系统涵盖至慈云山及竹园一带的建议。”

东九龙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就这样福从天降,大家都期许观塘北及安达臣石矿场这个最新的山旮旯社区所面对的交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如果成功,行政长官一瞬间就解决了缠绕20多万人多年的交通通达问题。

其实,政府不断寻觅土地兴建房屋,我们倒要思考房屋局提出“共筑.幸福”策略。简而言之,局长就是留意到市民应当拥有居住的幸福感。当然,幸福感不单止从落成大厦的设计和配套中寻觅,今日我们面对观塘北区及安达臣石矿场山旮旯新区的交通烦恼,其实与当年慈云山及沙田坳、梨木树及石荫、小西湾、天水围、蓝田山区、耀东及皇后山等等区域都面对着同一类型的问题——不妥善的规划把城市边缘,尤其是山区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山旮旯出来,就是指交通通达性不足、社区过于集中弱势社群的房屋、区内经济动力和就业机会缺乏的综合性规划问题。看看这些社区其实都通过了既定的城市规划设计和交通配套的审议程序,再听听早上上班时间排长龙落山的居民向官员或他们家人发出最真诚的问候,我们要狠狠地想想,供应房屋就不应该因为规划不善和盲目追求数量,而制造悲情山旮旯的新问题。

就是这样,政府向立法会财委会申请动用2.7亿元,为长官解决问题的意志和相关官员在地图上画几笔的“东九龙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方案进行详细设计。

究竟是长官意志还是市民期望呢?还是长官听到和用心解决市民提出的问题?归根究柢,你给市民一个交通不便的居住社区,市民自然会希望改善交通配套。如果为安达臣石矿场的山旮旯新区兴建铁路是从善如流,用相同的观念,鲗鱼涌站接驳康怡康山、东熹、耀东、阿公岩、东区医院、柴湾站、并且伸延至柴湾工业区及小西湾的港岛东区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应该早就落成了。本来规划好的南区铁路第二期就不应放在雪柜里面。慈云山、梨木树、石荫、耀东、蓝田山区及皇后山等同样面对交通通达性不足的社区,再没有什么理由不兴建铁路吧 !

我们心目中想的是铁路,政府冠名“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究竟我们和政府的想法是否一样?

政府所说的“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在本质上,与现在我们乘坐的港铁非常不同,港铁其实是重铁,以观塘线为例,早上繁忙时间每小时载客量高达10万人次。现在政府所说的“集体运输系统”,看来最多四卡车,每卡车因为有笨重的电池在底盘,只能容纳80人,每2分钟一班间距在早上繁忙时间每小时载客量少于1万人次,大概在运载能力上有10倍的差异。该系统覆盖的社区,包括彩云、三顺、观塘北及安达臣估计有28万人居住,早上繁忙时间70%即20万包括学生和就业居民需要离开该社区,假设该社区繁忙时间是1.5小时,政府所提出的集体运输系统其实只能够满足每方向1.5万人,早上繁忙时间双向载客量只能服务3万居民。

换句话说,每100名居住在山旮旯的居民只有15人能够有幸在繁忙时间享用这个集体运输系统,服务覆盖率15%。其余85%上学或上班居民其实仍然需要用自己的智慧找方法落山。

不妥善的规划把城市边缘,尤其是山区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山旮旯出来。(作者提供)

我们继续探讨一下“绿色”这个冠名概念,。绿色大概是指列车将会用新能源推动,属于环保概念。但是,所谓新能源其实仍然是传统的电力,不同的地方在于电池储存和供应电力,有别于传统利用供电轨道给列车直接供电。但细想一下,这根本不怎么绿色环保,电池本身寿命就只有几年,供电轨则可以用上几十年,无论直接供电或者将电力储存在电池再供应给列车,其实一样使用市面供应的电力,环保在哪里呢?再者,方案包括隧道,换句话说,每名乘客就要在脚底下踏着布满电池的底盘穿越那一公里隧道。

我看见的不是绿色,而是红色!我有点怀疑香港将会是破天荒全球首个城市用电池推动轨道列车载着几百条生命跑入隧道里面!Touchwood发生意外,剧烈碰撞会令电池焚烧并且发出浓烟,乘客需要比电池燃烧速度更加迅速地逃生,这将会比英法海底隧道当年的安全逃生难题更加复杂!

港铁是全世界拥有最多工程师的铁路公司,同行为了减省成本都是将设计领域有发展需要时外判给合作伙伴,港铁就独步全球自己拥有一切的设计能力。那为何我们需要2.7亿元聘请顾问公司进行详细设计研究?

政府应该一视同仁,在所有山旮旯区域兴建类似港岛半山自动扶手电梯系统的行人自动接驳系统。(资料图片)

项目“智慧”玄妙之处就在马游塘的土地发展权。

因为将列车驶入马游塘,就能够承袭土地补贴铁路发展和营运的习惯,结果列车就不能急转弯利用将军澳隧道公路沿途比较宽敞的土地落山、亦不能够服务蓝田山区大多数的居民,反而匪夷所思地兴建昂贵的隧道通往油塘。

当然,政府未有公布项目的估计造价,但项目本身除了7公里铁路和1公里隧道之外,还要在总站彩虹东站及油塘东站分别兴建接驳彩虹站和油塘站的行人接驳系统,另外顺安站、秀茂坪站和安达站另外还要兴建大量天桥和自动电梯,才能够通达附近区域的居住板块。估计铁路建造、购置列车和各种系统需要每公里20-50亿元,非常视乎车停在架空路轨的逃生设计,那1公里隧道需要额外花费50亿元,另外接驳天桥和自动电梯系统需要50亿元,无论政府怎样分拆项目开支在不同部门,整体的发展成本估计需要240-450亿元。值得与否?如果铁路可以无需维修成本之下营运70年,用中位数345亿元计算,预计铁路每日载客量5万人次,项目造价成本每乘搭人次27元,盘数似乎行不通。

我们当然不能够放弃解决山旮旯区域居民在交通上的困苦,其实政府应该一视同仁,在所有山旮旯区域兴建类似港岛半山自动扶手电梯系统的行人自动接驳系统,在慈云山、彩云、三顺、梨木树、石荫、耀东、秀茂坪和最新的安达臣区域都应该建设天桥、自动扶手电梯和电梯等系统,并且在地契上要求不同地块在裙楼设计上相互通达,令所有山旮旯社区可以舒适地与重铁及旺区连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