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 当局吸纳咨询人才 需有更细致的考虑
在刚过去的《施政报告》中,政府指出已公布《青年发展蓝图》,列出达160多项青年政策措施,并同时透过成立“连青人网络”,凝聚曾参与政府各项活动的青年人,提供发展才能及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
来稿作者:陈丰
就在《施政报告》公布后一个多月,我收到地区民政处的电话,询问我是否愿意接受推荐成为“连青人网络”干事会的成员。作为一名大学讲师,从事公共行政研究十多年,认为有机会贡献己身对政策的专长,不失为一件快事。尽管当局尚未公布“连青人网络”的细节职能,亦欣然接受民政处的推荐。
在递交表格的一周后,上方民青局就发来需进行户外遴选的电邮通知。当刻,深感户外遴选对青年政策未必有直接的关系,又或有种像是参与学生活动的感觉。在追问民政处后得知,只有参加遴选才能接受委任,亦没有再提供更多细节。虽然如此,但依然相信政府会对18至35岁的年青人有所分类,将部分年纪较大或背景相近的参与者编入类近组别。
不过,如果没有期望,就真不会有失望。遴选当天,参加者包括大专生、大学生,也有一些刚毕业不久的职青,年龄的跨越度可谓相当之大。在简单介绍过后,也没有甚么深入的讨论,就开始一连串团体活动,如小游戏、营地扎作、堆沙拼图等,像极学生时期青春岁月的模样,但同时又感到与自己研究领域的专长,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
先不论当天户外活动官方的遴选准则是如何,但不免令人产生疑问,当局究竟在物色甚么人士,成为“连青人网络”干事会的成员?是青年学生,还是专业人士?也许,当刻民青局亦未有一个完整方案,细节也让外界无从得知。他们或者是把心一横,先由各区民政处或各大青年团体,推荐一群符合年龄的人士,再随意举办一个看起来“很年轻”的遴选活动,以营造“连青人网络”具备“很年青”的氛围。
诚然,挑选参与制订“青年政策”人士,真的不需要比拼“谁更年青”、“谁更活泼”,而应是谁能洞悉理解青少年的状况,将问题意见及时反映至当局。所谓近水楼台,大学教师除研究工作外,日常教学亦频繁接触,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不同年纪的学生,当中更会包括本地及境外不同背景的年青人。打从开始真心以为,当局是看中本人大学岗位的特性,能够广泛与青年人接触,对青年政策可提上一定的意见,才会被邀请至参与相关的遴选。
谁知,民青局像是没有周全计划的模样,邀请“青年学者”前来“堆沙”,只能难以言语。若然有明确的遴选目标,就应先将背景不匹配的人士剔出,避免之后不必要的尴尬,也为遴选工作带来更好的针对性。又或者,假若需要将背景不一的人士收纳在遴选之中,以增加其广泛代表性的形象,就更需细心注意形式是否适合或“得体”。
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明白一点,专业人士或专家学者成为当局顾问从来不是理所当然,是需要牺牲时间和精力服务社会。就以大学的学者或研究员为例,日常肩负沉重的科研或教学的责任,愿意贡献专长为民间或公营团体出谋献策,可谓是难能可贵。事实上,他们在大学的岗位已肯定其相当的能力,若然当局有心纳谏而邀请其出任咨询架构,实在需要有更细致而周全的安排考虑。
“行政吸纳政治”其中一个精粹,在于能否广泛收集专业的意见。不论立场或意识如何,专业的人终归关注专业事务,他们最怕看到的即是“外行管内行”。假若当局未来在吸纳咨询人才上,依然不够周全、“神经大条”,最终落得“天与弗取,反受其咎”的下场,就真的情何以堪?
作者陈丰博士是岭南大学比较公共行政硕士课程副主任、 研究生院讲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