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政府的控烟政策走对路了吗?
早前医务卫生局推出《控烟策略咨询文件》,构思多项禁烟“辣招”,除大幅增加烟草税外,还研究终身禁烟令、限制展示烟草产品、限制烟草产品添加剂等,于社会引起争议。多项“禁令”建议令人眼花撩乱,却没充份考虑执法难度、成效,更涉丑化烟民,令人担心控烟政策矫枉过正。
来稿作者:林俊文
咨询文件提出的控烟政策聚焦于禁令和增加罚则,其实不但“未见其利”,更“先见其害”,从网上讨论所见,已出现了一些烟民与非烟民间的对立。目前烟民人数达60万,政府却未有从源头入手,加强预防、戒烟的教育及宣传工作,反而执著于效果成疑、甚至可能有反效果的禁令。近年多次加烟税,结果却是令私烟供求增加、私烟问题猖獗;若要再加烟税,政府是否有相应加大人手、资源去打击需求激增而更严重的私烟问题?至于扩大禁烟区、禁止边行边食的“火车头”问题,同样需要大量人手,才能有效监察、敦促吸烟者在适当地方吸烟。
不少成年烟民早已吸烟多年,要以这类高压的“禁令”迫令其戒烟难度极高。面对禁令,烟民首先只会透过各种方式满足吸烟需要,而非直接寻求方法戒烟,形成官民对抗。故当局倒不如少一些惩罚、禁令,集中资源于推出更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一方面预防年轻人养成吸烟习惯,另一方面鼓励已有吸烟习惯的烟民戒烟。
要使烟民戒烟,其实硬招不如软功。过往香港进行的调查显示,烟民戒烟大部份出于健康和家庭原因,而非当局加烟税等行政措施。故有关当局应加强透过家人、朋辈的鼓励力量,增加烟民戒烟动力,而非以禁令“惩罚”烟民、制造对立。以上海为例,当地在相关宣传和活动都表现出色,包括提供全面戒烟配套服务,先透过完善的戒烟热线和门诊服务以接触戒烟者,而且透过“十月怀胎·爸爸戒烟”等大型活动,针对孕产家庭作宣传,加强这些家庭对烟草烟雾危害和戒烟益处的认知、辅导,使家人成为其戒烟动力。上海市又于公众场合例如街道设立吸烟区和禁烟区,分隔烟民和途人,避免二手烟问题。
去年特首于施政报告提出了积极进取的控烟KPI,其用意虽好,但要达标加大控烟力度,不可急病乱求医,应从烟民的实际处境入手。上海的成人吸烟率已连续七年“连降”到19.4%,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香港应该参考上海经验,政府应该善用税收,为控烟创建一个长远、全面、真正收效的方案。目前香港的禁烟区安排无法有效分隔烟民和非烟民,政府应考虑仿效新加坡,于某些人流较密的街道设立吸烟点,在局限烟雾范围,大大减少非烟民吸入二手烟的机会之余,也较容易执行,让烟民有合适配套去吸烟。当局如要透过制订罚则规管仍随处可见的“火车头”,应该设立固定机制,方便日后执行和定期依照成效作调整,不要如上调烟草税般随意、无理地提升罚则。戒烟教育方面,政府可参考外地经验,推出具提示、测量健康指数及戒烟贴士等综合戒烟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式,协助烟民戒烟。
香港的一些戒烟宣传活动推行多年,是否也应搞搞新意?以戒烟活动“六月.戒烟月”为例,可否参考上海做法,多作针对性的宣传,主动接触烟民,避免变成每年的例行公事?另外,与其选在六月举行,会否选择暑假或圣诞等学生放假的长假月份,使亲子都更容易可参与? 另一方面,正如有立法会议员所建议,当局可仿效外国要求企业为非烟民提供额外有薪假,借此鼓励烟民戒烟以享受同等待遇。
作者林俊文曾任职外资和本地发展商社区关系部,历年来与负责城市规划设计、物业设施管理、建筑、楼宇维修和工程管理的专业人士合作。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