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点论政|关注民生 自会获得民意支持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公务员的使命是服务市民这个概念,在香港根深蒂固。笔者多次听过政府首长把公务员队伍称为“公仆”,如果大家觉得这只是他们的自谦之词,那就错了。这样的称谓其实涉及一个更深层次的政治理念,就是管治的合法性实际上源自广大市民,只有获市民授权的政府才具备合法性。只有弄懂了这个道理之后,才能理解为甚么为政的人要称为公仆。

来稿作者:刘仲恒

既然民是“主”,从现代商业的角度来看,市民就是“顾客”。顾客满意,公仆的工作才算合格。如果顾客不满意,公仆的工作就要整顿了。在古代中国,虽然帝王高高在上,但如果他们昏庸无道,摧残百姓,最终也会被推翻,原因就是他们的无道已激怒了上天,他们的管治已失去了“天命”。

目前,特首李家超已开始就第二份施政报告举行咨询会,也已跟不少基层社团的代表会面。对方向他表达了很多意见,涵盖地区治理、房屋、人才等多个领域,议题包括为公屋和居屋引入计分制、协助青年和年轻夫妇加快上楼、增设儿童医疗券、藉著不同措施鼓励市民生育等等。诚然,民生议题就是这么“接地气”的了。普罗市民要的不是甚么“假大空”的概念,只要能确确实实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活质素,他们都会欣然接受。如果顾客满意了,公仆的“成绩单”就好看了。所以说,现代的“天命”其实不难捉摸,一个政府只要认真关注民生问题,自然会获得民意的支持,他们的管治也自然具备很高的合法性。

一场铺天盖地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模式,而在政治的范畴里,疫后很多人对政府的期望和要求增高了。笔者常跟朋友和同事谈到这些议题,总括起来,我们大多认为政府能否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日常管治和特别在处理危机时,会起著非常关键的作用。现在回首检讨对于疫情的处理,我们发现政府在筹集和运用资源、规范市场和提供集体物品三方面,必须具备很高的决策和落实能力。在危机来临时,这三方面的工作能否做好,对于绝大多数政府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政府既然获授权进行管治,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如何带领社会从危机模式,在最短时间内过渡到复苏模式,把对市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政府既然是公仆,使命当然是要让市民开心,所以政府在做决策时,目标往往就是如何把整体社会的福祉最大化。笔者觉得,如果香港在经济和国民生产总值方面有高速的增长市民就会“开心”,这种传统以来对市民福祉的界定是否过于狭隘,也已过时呢?如果让市民开心的是艺术和文化,那么政府是否应该多促进这些方面的发展,而不应只是注重在经济的范畴呢?

作者刘仲恒是放射科专科医生、香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团结香港基金顾问。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