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儿童情绪问题不可低估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近来,荷里活广场凶杀案、深水埗印度裔母亲焗杀三名幼女的案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引起社会各界对市民精神健康问题的关注。实际上,儿童的情绪问题也不可低估,要避免悲剧发生,这方面的预防工作就必须做好。

来稿作者:郑颖贤

研究指出父母有焦虑症的情绪问题,受遗传因素影响子女有更高的机会有焦虑情况。除此之外,后天因素也不能屏除。大家试想,如果整天对著担心、焦虑的父母,小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而选择性缄默症便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患者有正常的说话能力,但却会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说不出话,甚至不能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这种情绪行为障碍会影响小孩子的社交、学习和情绪表达,例如完全不能回答问题,老师便无法得知这儿童的学习进展。

由于患者是儿童,在处理问题时老师和学校社工便成为了最重要的一环。老师是每天面对小朋友时间最长的成人,他们必须要知道如何分辨学生“正常”和“异常”的行为表现。如果有学生非常安静、从不说话、经常表现紧张退缩及害怕,那便可能是情绪方面出现问题的警号,老师和社工能否看出而尽早把学生识别出来,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实教育局于近年已经将“选择性缄默症”的选项纳入于学校的特殊教育范畴家长问卷之中。一般而言,学校可因应个别学生的情况提供支援,例如协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协助学生与师长及朋辈相处和沟通、协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和加强支援及家校合作等。

从去年开始,教育局关于特殊教育需要的资讯里独立加入了有关选择性缄默症的小册子,政府方面正视这个问题,绝对是开了个好头。唯现阶段未广为人知,需要时间推广。目前政府的关注和前线学校里老师和社工在这方面的调适和一般认知水平,仍然有著相当大的落差。换言之,当下最迫切的工作,就是要尽快为学校里特殊教育组的教师和社工提供培训,让他们学会分辨小朋友出现情绪问题时“异常”的行为表现,并提升他们在提供调适方面的能力,让更多人认识及了解,从而寻求适切的协助。

家长如果察觉家里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不要手忙脚乱。他们应尽快联络各区的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和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找当值社工提早介入,也可以找处理“选择性缄默症”的专业人士帮忙。坊间也不时会举办活动,让公众加深了解“选择性缄默症”,也让家长们更认识小朋友的成长及发展,打开他们的心窗。

作者郑颖贤是言语治疗师及注册教师

作者郑颖贤是言语治疗师、教师,亦是选择性缄默症患者,于2022年创办NGO“香港选择性缄默症协会”。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