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学童被误会不懂说话 语言发展迟缓 错失黄金治疗期

撰文: 阿言
出版:更新:

“选择性缄默症”在孩童中的常见的现象,有些学童因不懂说话影响语言发展、学习及社交生活,严重者更诱发其他情绪状况。香港选择性缄默症协会创办人Ms. Wincy改编自己童年的真实经历,透过神级画师A-four的细腻笔触,绘出孩子作为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困难,了解其与“普通害羞”的不同,让大家正视、认识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为学童常见焦虑症之一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Mutism)名词也许很陌生,但这病症却是一种孩童时期相当常见的焦虑症之一。不幸的是,很多家长及教师对这病症敏感度较低,常常误以为孩子是不懂说话甚至语言发展迟缓,因此很多患者错失了及早治疗的机会,若不及早介入处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及社交生活,严重者更会诱发其他情绪状况。

大部分孩子由牙牙学语开始说个不停,为何有出孩子总是不爱出声?别人眼中的“害盖”,可能是“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 患者。选择性缄默症是焦虑症的一种,在台湾有数据显示大约每140个小学生中有1个有选择性缄默症征状 ,而女性患者的此例较多。事贾上据外国流行病学研究,患者初发现的年龄较多会出现在2.7至4.5歳,较常在入学后被发现,如果及早介入治疗,3至5岁孩子的治愈率相当高,亦能减低往后的负面影响。

选择性缄默症症状:害羞、怕陌生人、不跟别人说话

这本绘本的小主角敏敏所经历的,正是作者 Wincy童年的写照。绘本描绘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所面临的挑战,如害怕与陌生人交谈、在学校持续不敢发言等。希望社会能从绘本了解“选缄症”常见的神情动态、行为反应,从而认识到“普通怕羞”与“选缄症”的不同之处。

Wincy更指童年时因为说不出话而给老师误会或错过大小机会,不同程度的“害怕”与“担忧”都像刹车脚踏般阻止了她的声音,幸好是那个年代并没有这么多口试、面试及小组讨论,总算熬过去了。

不过随作者慢慢成长,情况一直未有好转。少年时期的她用尽方法让自己“大胆”说话,但内心的紧张却没有减少,焦虑更进一步爆发,此时更出现压力湿瘆,严重得影响学习时的记忆力和判断力。作者希望透过这本书,能够唤起社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敏敏不说话——认识选择性缄默症

作者简介:MS WINCY

言语治疗师、注册教师、大学讲师、专栏作家及催眠治疗师。现为香港童协主席及香港选择性缄默症协会会长,积极推动SEN在香港的公众教育,经常于各机构及公司举办讲座。广受电视台、电台、报章杂志和互联网媒体专访,分享身为选择性缄默症及读写障碍过来人的经验。曾经走过SEN的崎岖道路,所以Ms Wincy十分明白小朋友内心的想法。

Ms Wincy成立香港童协及香港选择性缄默症协会以来,已帮助超过数千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