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道|消费券应继续派 更应作出优化
财政预算案公布在即,坊间对于消费券应否再度派发意见两极。虽然不少政党及基层市民都认为有关政策深入民心,加上目前经济环境仍然疲弱,应该继续发放消费券以刺激经济及舒缓民生压力。同时,亦有意见认为香港疫情渐趋稳定,社会正处于有序复常的阶段,加上两地通关之门已开,故反对政府再次大洒金钱。
由于后者的声音似乎有迎头赶上之势,使“财爷”在回应有关问题时态度变得有所保留,表示会继续收集各界意见后再作评估及决定。
来稿作者:黄远康
经济短期内难言复苏 政府有能力为民解困
笔者认为,简单来说,反对再次派发消费券的理由主因有二,但是两种说法其实都站不住脚。第一种意见可以归纳为“香港复苏论”,他们认为随著政府撤销大量防疫措施,包括取消疫苗通行证进入处所的规定、两地恢复有序通关等等,都有助社会迈向复常及振兴经济。根据商业媒体《彭博》引述经济专家的预测,香港有可能在今年内录得超过3%的经济增长。
可是,如果细心留意预测香港未来经济走势分析的资讯,绝大部分海外及本地机构都认为香港踏入第三季才会出现较明显的经济反弹。换言之,香港经济在首两季仍然处于疲弱的状态,需要政府继续“放水喉”才有望扭转局面。
事实上,根据政府统计处的资料显示,去年12月的商品出口货值同比下跌接近30%,创下过去68年以来的最大跌幅。政府经济顾问亦预计在环球经济增长乏力下,出口贸易情况恶化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将会维持,进而拖慢经济反弹的步伐。考虑到近来在全球商品供应链紧张,以及能源价格急升等因素下,多间本地公共事业机构纷纷加价,令普罗市民生活一方面面对经济不景的环境,一方面承受民生开支加价的压力,至少在短期内生活都难言安稳,政府再次推出消费券与市民共度时艰实是应有之义。
至于另一种反对派发消费券的主流声音,则可以归纳为“库房干涸论”。持有相关意见人士都是以相对宏观的角度,分析特区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认为政府应该审慎理财,善用储备。他们又认为过去数年政府已经因应社会暴乱及疫情等促使经济下行的因素而花费数千亿公帑以刺激经济,加上预期未来人口老化问题令政府开支压力加剧,担心香港在不久的将来出现结构性财赤的问题,因而不支持任何力度较大的财政支援措施,如派发消费券。
笔者同意特区政府应该遵守《基本法》107条的规定,“财政预算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并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然而,以上条文只是指导性的理财方针,而不是让人墨守成规的教条,只要长远而言特区政府以理性的态度控制收入与开支,在经济向好时积极累积盈余,在经济衰退时善用储备振兴经济,让社会始终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才算是可取的财政管理思维。无疑,香港的储备已经跌至近年新低,仅足应付政府约11个月的开支,不过,环顾全球的情况,香港的财政储备仍然处于稳健的水平,足以让绝大部分的政府黯然失色。如果认为动用数百亿公帑派发消费券便会构成长远的财政负担,恐怕是杞人忧天。
消费券应发挥更大社会效益 宜参照星洲做法
当然,笔者支持第三度派发消费券,不等于支持政府按照以往的方式及条款派发。笔者与“库房干涸论”的人士一样,都是高度重视政府财政的稳健程度,希望公共资源的投放能够惠及有经济需要市民的同时,可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因此,社会的焦点,不应该放在应否派发消费券的讨论上,而是如何提升消费券在促进社会价值的能力之上。
首先,消费券的用途应该有所扩充。除了鼓励消费之外,亦应该容许使用部分金额以支付日常基本开支,如水电煤费、公营房屋租金等,以解决基层市民的燃眉之急。当然,有人会认为,容许消费券支付日常必要开支有失计划原意,等于变相“派钱”,但是,这种做法其实较直按派发现金有两个明显的好处,就是避免市民储蓄现金及造成资金外流,使重要的公帑资源未能达到社会流转以推动经济的目标。事实上,笔者预期除了部分经济困难人士及小量消费意欲较低的市民之外,大部分港人都会将消费券用于购物、吃喝、玩乐之上,因此,有关建议实在有助平衡促进消费市道的目的与顾及基层市民经济压力。
其次,当局应该考虑参考新加坡的做法,为消费券设定指定用途。疫情以来,新加坡政府为了挽救当地经济,先后推出两款消费券,一款是“观光消费券”,另一款为“邻里消费券”。所谓“观光消费券”,就是向合资格的国民提供100元坡币的资助(约570元港币),鼓励他们游览国内不同的旅游景点及入住酒店,以扭转当地的旅游、酒店、餐饮、零售等业务的颓势。近年,因应国家的“十四五规划”方针,锐意打造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早有意见认为政府应该推出“文化券”及“康乐券”,鼓励市民参与本地的艺术、文化或康乐活动,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区政府不妨参考相关意见,指定部分金额作文化艺术或康乐运动的用途,以达到改善市道的同时,亦可以投放资源支持新兴产业。
同时,政府除了指定消费券的用途外,亦应该规管消费券的流动去向。新加坡的另一款消费券“邻里消费券”,就是向国内合资格的家庭提供300坡元(即约1700港元)的资助,当中规定其中150坡元必须在领取家庭附近的非连锁店舖或小贩进行消费,让中、小型企业及个体户也可以分享公共资源带来的好处。
根据岭南大学在2021年针对消费券用家行为模式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市民都将消费券用于餐饮、日常用品、食物及电子产品之上,而这些商品或服务都存在连锁经营甚至超巨型企业的寡头垄断,意味著消费券的得益有可能尽在少数财雄势大的集团手上,有失计划刺激整体市道、使整体经济情况尽快止跌回升的原意。因此,新加坡的经验实在值得香港借鉴,以规管消费券部分金额的使用范围让小商户、小市民利益均沾,收窄贫富差距及真正加快经济复苏。
最后,当局应该考虑为消费券设定“无偿转让”机制,以民间力量推动公共资源再分配。新加坡的“邻里消费券”虽然没有订明或鼓励任何家庭免费转让资助,但政府的官方网站上就表明领取资助的家庭可以将用作收取款项的二维码转交给其他人士或机构,让其他家庭代为领取有关金额,从而令民间可以分享公共资源予有经济困难的人士。
现时,香港的消费券则没有明确的转让制度,消费券的金额不可以直接转移至另一人的帐户之中。但是,正如某位议员指出,月入5万以上的市民其实无须政府的额外援助,因而不应获发消费券。假如政府容许市民转让消费券,让中产人士将资源分享给草根市民,一方面有助社会发扬关爱互助的精神,另一方面亦可以以“按需分配”的原则善用公共资源,让有经济困难的市民获得更多支援。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出席庆祝回归活动时对香港管治班子表达“四点希望”,其中一点就是“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希望特区政府能够秉承国家领导人的理念,理解及体恤市民的苦况,在即将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为广大市民带来一点甜。
作者黄远康是“治港新政”成员、工联会社区干事。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