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于祺|香港要抢人才 也要挽留人才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0月19日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以“为市民谋幸福,为香港谋发展”为题,展示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施政蓝图。报告列举出七大范畴政策,当中“抢企业”、“抢人才”为报告的一大亮点。笔者认为,《施政报告》推出多项措施吸引人才来港,正面回应社会对人才的渴求,相信有助提升香港竞争力,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来稿作者:伍于祺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过去香港的人才政策被指散乱,《施政报告》提出由政务司司长带领“人才服务窗口”,统筹招揽人才策略,有助当局制定合适和针对性的措施。惟笔者留意到,连同新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香港有太多相类似的人才计划,如“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一般就业政策计划”等,部份计划申请和获批数量不多,当局宜加以统合和整理,并做好宣传工作,以免令申请人混淆。

防疫政策令香港打了折扣

住屋问题窒碍海外人才来港,《施政报告》提出向合资格外来人才退还在港置业额外的印花税,增加他们来港发展的诱因。值得留意的是,坊间有声音认为此政策偏重内地人才,当局宜考虑制定政策挽留在港人才,减少流失。根据政府统计处资料,过去一年有约11.32万香港居民净移出,当中不乏高收入及专业人士,对整体人口和经济结构造成一定影响。此外,海外专才注重营商环境,本港仍未完全放宽防疫政策,限制了部份商业活动的流通性,相对一些完全开放的亚洲城市如新加坡,本港在这方面难免打了折扣。

另一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表明支持香港建设和发展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施政报告》中提及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本港的创科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引。据笔者了解,初创企业面对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新设立的100亿元“产学研1+计划”,有助企业把科研成果商品化,推动本港创新科技长远发展和迈向成熟。

政府愿意投放大量资源推动创科发展,固然值得欣喜。但近日有报导指出,创新科技署辖下5所研究及发展中心自2021年起,共开展了160个新研发项目,总营运开支约为4.9亿元,而5所研发中心2021至22年度收入约为2.7亿元。当局投放资源推动创科发展的同时,亦须留意项目是否与时并进,并注重收支平衡。至于向合资格的科研人才提供生活津贴及增建住宿空间,相信有助吸引科研人才来港发展,笔者建议政府可考虑提供人才配偶及子女来港的生活配套,如签证、教育等。

北部都会区以“国际创科新城”为主题,与本港创科发展息息相关。《施政报告》提出成立北部都会区督导委员会及咨询委员会,明年内制订北部都会区的具体计划,咨询架构融合官方、社会持份者和民间的意见和参与,全力推进北都成为香港新的经济增长点,配合“十四五”规划、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帮助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作者伍于祺博士是香港互联网协会主席、富士胶片商业创新香港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