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医改三步曲 为未来铺路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张景宜

随著人口老化,到了2040年约有三分一人口超过65岁,我们难以想像届时交税的人口足以支撑著两元乘车优惠,公立门诊低收费等。我们也未必能够持续发债,单纯依靠土地收入去维持福利、医疗、教育三大政府开支,那么如何是好?显然最近特首、财爷及医卫局局长卢宠茂大刀阔斧提出医务改革第一步,让资源得以有效分配,也让更多人能够获得保障,而未来第二和第三步更为关键。

卢宠茂提出的第一步医改,聚焦于重塑公共医疗系统的结构和资源分配,这一举措既必要且紧迫。当前,香港的公共医疗系统面临著严重的资源压力,同时夹心阶层未能受惠。因此在优化医疗费用减免机制后,预料合资格受惠人数由30万增至140万。需要注意的是,其实大部分属于健康市民,而按目前30万合资格人士中,每年相信会有大约1.4万人申请,从而得到医疗费用豁免。未来几年,局长跟下任医管局行政总裁任重道远,需要持续就医管局的资源作出合适的分配。

优化公营资源 第一步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的方向正确,但预料在实施过程中势必面临挑战,主因是市民对公共医疗的高度依赖和信任,使得一下子把部分市民就医习惯改变过来需要时间。其次,私营医疗系统的费用依然相对昂贵,未来如何通过政策引导让更多市民接受私医服务,及透过基层医疗的公私营合作把收费定在合理指标,将成为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接下来第二步改革的核心,就需要政府管治班子将医卫局和创科及工业局联合起来并进行资源配置,用于吸引国际及内地制药公司在香港设厂,并且促进相关药物稳定供应,同时增加本地研发和相关就业职位。

发展制药产业 第二步的布局与考量

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首先,如何为制药厂提供合适的设施和土地将是一大挑战。其次,药厂的进驻需要一定的政策诱因和市场保障,政府是否能够成功说服制药企业投资香港,将直接影响这一步改革的成效,因此北部都会区和港深创科园将担任重要角色。跨部门能够拉动发展商、创投资金和药厂合力建厂将会有助提速都会区的建设。

放眼二十年,假如把北部都会区成功推动成为科创高地,不仅能够在医疗领域实现更大的自主性,还能创造数千个与生物科技和医疗相关的就业机会,涵盖制药、科研、物流及临床试验等多个领域。这将对本地经济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为更多年轻人提供进入医疗及创科领域的职业机会。

构建“强医金” 第三步的可持续融资之路

医改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将会是医卫局与财经及库务局局长配合,建立一个全港性长期稳定的医疗储备金,基于现行的自愿医保计划,逐步推行“强制医疗金”(简称强医金)制度。

参考过去二十多年强积金的经验,现时MPF总资产约1.3亿。如果推出相似的医疗储备金,将会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医疗成本激增做好准备。但强医金的推出应参考内地和新加坡的经验,需要由政府牵头,并进行再投资,从而持续稳定地成为政府收入来源。

政府如果推行强医金制度,要求所有市民强制参加医疗保险,将是一次重要的制度转变。这不仅能扩大保障范围,还能通过大规模的资金池分散风险,提升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能力。

然而,笔者预期强医金的推行将面临多重挑战。政府需要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教育,让市民认识到这一制度的必要,其次,必须要保持透明及合理的回报,前期也可为基层人士提供相关的津贴和现金补助,让他们先感受强医金的好处。

前路共识 科学论证与官商民协作

正如当年的哈佛报告为香港医疗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今天的香港也需要一份“第二份哈佛报告”,来向公众清晰地解释改革的必要性及其长期影响。无论政府委托港大、中大、科大,还是清华、复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至牛津、剑桥等国际知名学府,这份报告都应以数据为基础,结合香港本地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特点,为医改提供科学支撑。

医改三步曲将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改革计划,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香港未来数十年的医疗保障能力以及市民的生活质量。然而,改革的推行不仅需要政府的决心和行动力,更需要市民的理解与支持。要建立一个真正关爱的社会,不能够只是全面依靠政府,更需要是官商民三方合力,才能成就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者张景宜从事公关行业,曾于新加坡电视台和本地媒体担任编导。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