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深化国际合作 香港旅游盼新客源、新商机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丁海澄

全国两会刚刚闭幕,总理李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香港要深化国际交往合作。这一表述对香港旅游业进一步复苏深有启发:除了积极争取开放更多“一签多行”城市吸引内地旅客外,香港也需两条腿走路,巩固开拓非内地旅客市场,此举既配合国家讲好中国故事、深化国际交往,亦为本地旅游业带来新客源、新商机。

本港旅游业在疫情后复苏缓慢,2024年录得4,500万人次旅客入境,虽比2023年增加三成,但仍面对“旺丁不旺财”的困境。根据旅发局数据显示,去年整体旅客人均消费金额为5,500元,比2023年的6,900元大跌两成,其中内地旅客的人均消费同期更由6,500元降至5,000元,是自2017年以来最低。虽然去年底深圳居民恢复“一签多行”赴港,但由于两地距离相近,来港旅客多为即日往返,很难拉动人均消费大增。加上内地旅客消费模式改变,往日血拼、买买买的场景恐难再现。

有见及此,除了期待国家继续开放更多具高消费力的一线城市居民“一签多行”外,香港需要思考更多拓客生财之道。

从访港旅客数据上看,有一组客人十分值得关注。2024年本港的4,500万人次旅客中,有约1,050万旅客来自非内地地区,这一数字同比增加44%。当中排名前几位的客源地为台湾、菲律宾、美国、南韩、日本等。其中增长最强劲是俄罗斯、南韩,均较前一年增幅超过100%。此外,菲律宾旅客破纪录达到119.4万人次,即使面对中美贸易战,美国游客亦有88.4万人次,数字令人鼓舞。

值得留意的是,非内地旅客的消费表现也十分亮眼,人均消费达到6,600元,其中长途市场旅客人均消费更达7,500元,比整体旅客人均消费额高出36%。显示非内地旅客市场真正做到了“旺丁又旺财”。

香港旅游业正正可以把握这一增长势头,挖掘独特的本地优势及新的旅游资源,吸引非内地旅客市场。例如以海洋公园为主的大熊猫游、中上环历史文化游、西九文化区海滨艺术游。此外,随著启德体育园开幕,可积极邀请国际级巨星来港举办演唱会,通过演唱会带动的主题游吸引东南亚、日韩旅客。近年新兴运动、城市运动及户外旅游颇受欢迎,香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海岸线,加上早前新开放了西沙GO PARK等地标,可进一步拓展郊游远足、水上运动、板网球匹克球等运动深度主题游。

在城市空间中,相关部门亦可鼓励善用商户的店外空间、户外公众空间、海滨长廊等,进一步精简审批程序,支持举办活动,透过特色装置提升餐饮、购物体验,吸引人流。在软件方面,香港也需积极塑造“穆斯林友好”目的地形象,加强前线旅游从业员对穆斯林文化的认知,加强外语导游培训等。

旅发局预计今年的全年旅客数字为4,900万人次,上升10%,但整体旅客人均消费则与去年一样维持约5,500元。若以上措施得以落实,有望进一步增加非内地旅客人数,并带动人均消费增长,达到超越预期的效果。

作者丁海澄闪90后自由工作者,本科主修酒店管理及旅游业。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