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四年一度的运动狂热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郭凯杰

每当奥运会到来时,市民都会化身运动迷,为港队及国家队的运动员打气。相信不少读者都如笔者一般,熬夜为了香港连夺两面金牌而欢呼雀跃。两金两铜的历史性成绩固然值得庆贺,但每一位健儿在赛场上所展现永不放弃的精神以及背后付出的多年血汗更值得我们敬重。

以往每次有运动员获得佳绩,都会惠及该项目,这次也不例外。在剑击项目连夺两金之后,已有报道称家长们争相为孩子报读剑击兴趣班;特首李家超更立刻表示希望明年会建成剑击运动馆。支持运动发展固然是好事,但此现象却带来一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较为小众的竞技项目只能依仗个别运动员在“限米煮限饭”之下交出成绩并带来社会关注,否则无论是场地、配套还是补贴都难以形成足够的规模,系统性地培育下一代的精英运动员。

羊毛出自羊身上,精英运动员也不例外:如果社区没有足够的设施、学校没有足够的资源,众多具天赋的年轻运动员就会被埋没,更影响到香港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事实上,体育不但有助市民强身健体,在赛场上目睹健儿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更是整个社会的一堂德育课;故大力推动体育发展实属政府的应有之义。

可惜的是,运动热潮在个别盛事过后往往难以为继。笔者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段让人会心微笑的分享:“奥运就是一群很需要运动的人,看一群很需要休息的人运动。”在庆祝夺金运动员的成功同时,政府能否把握此机会推动市民多做运动,更要打破有佳绩才有资源的循环,让运动精英能够薪火相传?

在香港,选择成为精英运动员的决定殊为不易;让抉择无后顾之忧是应该体育政策的重要目标。记得江旻憓在受访的时候说过一句,觉得在香港做运动员好幸福;言犹在耳就选择急流勇退,令社会议论纷纷。事实上,运动员职业生涯短、退役后路向不明朗,多年来令不少人却步。近年本港多所大学推行顶尖运动员入学计划,让他们再度进修,以此转型,对于运动员而言非常重要;透过资历架构认证运动员的相关资历,衔接不同种类的出路,也是另一个政府可以考虑的方向。

要支持运动员发展,单靠政府补助其实属于治标不治本。职业运动员的收入一般由政府补助、夺奖奖金和广告代言组合而成;纵观世界,知名度高的运动员(无论是美斯还是祖高域)赚钱的命脉都在于商业代言与赞助。故此,如果要更多青年义无反顾地投身运动事业,尚需让运动产业化。

去年施政报告就表明,将以精英化、专业化、盛事化、产业化和普及化推动本港体育发展;同年统计处的数字显示,以市价计算,香港体育产业的生产总值约为620亿港元,就业人口达到74,000人,分别占了GDP及就业人口的约2%。由此可见,社会对于运动的观念需要改变:与其当作一个福利或者兴趣,体育实则包括了赛事策划、广告宣传、旅游、纪念品等商机,更能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启德体育园即将于明年启用,香港也将承办全运会的8个竞技项目;希望政府能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为香港体育发展创造出新气象,令下一代青年出路更广!

作者郭凯杰是是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总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亦是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专栏作家。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