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泳舜|借镜巴黎奥运 新思维引入康体设施
在上次专栏中,笔者提到应把握港队在奥运再创佳绩的契机,均衡地推动“五化”的发展,助本港体育事业更上一层楼,其中提供足够体育场地和设施是关键一环。笔者近日远赴巴黎时,除了替港队和国家队运动员加油打气,亦同时考察了当地的奥运场馆,观察到当地政府在锐意打造“绿色奥运”之下,大部分场地都是使用旧有设施或翻新利用,或将不少赛事移师至在市内景点所搭建而成的临时场地举行;这种灵活的应对方式,也为香港未来引入康体设施时带来一些启示。
来稿作者:郑泳舜
根据规划标准,全港缺乏超过一千个运动设施,不但令体育发展面对樽颈,也引致“炒场”问题。入境处近期揭发有网球教练利用外佣炒场,每场以三十元收购网球场“场纸”开班,并且作出拘捕行动,这正是反映康体场地不足之下,炒场问题不但没有解决,甚至出现不断变招应对的情况。尽管当局已计划分阶段再提供六十多项康体设施,但从构想到竣工,这些设施往往需时五至十年,以此步伐兴建体育设施,似乎难以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
不过,从巴黎提供奥运场馆经验所见,本港在考虑未来康体设施供应时,可藉著走出传统框框,打破困局。举例来说,今届奥运三人篮球赛的比赛场地,是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的协和广场,以大型帐逢方式搭建而成;香港未来亦应多加探索以此模式,甚至引入近年在各地盛行的气膜体育馆(Air Domes),透过设置一些临时场地,纾缓场地不足的问题,又能让更多赛事在不受天气影响下移师户外举行。
我们还可物色一些能够代表香港的特色景点,例如在尖沙咀钟楼前的空地设立临时体育场地举办城市运动,既打造一些具有本港独特元素的赛事,还能将运动氛围带入社区。
此外,巴黎当地透过翻新旧有设施提供奥运场地,值得香港借鉴。翻查资料,全港现时约有二千个动态康体设施,其中体育馆占一百个,当中不少建于八十年代,已开始不再“年青”,是时候研究如何循序渐进地进行翻新。我们可参考巴黎的经验,在翻新旧有场馆时融入一些环保元素,例如在外墙加入隔热建筑物料和回收塑胶做场馆座位,这既提升设施水平,又能“储备”一批具国际水平的场地,让香港更具备日后举行综合性运动会的实力。
笔者认为,香港目前最缺乏的,是可供普罗市民可以享用的大众化康体设施,其实这些设施除了可由康文署负责兴建,还可借助私人力量,兴建更多像南华会这样收费相对廉宜的康体设施;希望通过新思维,香港未来能以更多元化方式引入康体设施,带动全民运动的气氛,借此让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运动,从而培育更多的精英运动员,助香港在未来奥运会中延续佳绩。
作者郑泳舜是立法会议员、香港体育学院副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