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香港主流建制派有没有改革的动力和能力?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一系列措施。1979年的改革开放是由客观条件所造成的,1949年经过三十年的几个政治运动——土改反右大跃进文革,尤其是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打击。中国共产党若要持续执政下去,必需要进行经济改革。七十年代的中国经济情况已经到了一个不能不改革的地步,整个中国社会充满改革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向来有调研的底气,国家前领导人毛泽东在1930年撰写《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述。在中国施政体制里,调研是十分重要的。改革开放并不是盲目的改革开放,而是有步骤的一个大规划,所以,八十年代邓小平领导下的共产党,能够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启动改革开放,并按部就班规划中国的整体发展。
中国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可视作自清末新政(1901年至1912年)以来最大的改革,邓小平安排输出大量中国学生到海外留学,在深圳等地设立经济特区、活化农业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开放外企直接投资,整个改革开放的格局逐步启动起来,达至今天国家的成就。当年国家的经济情况对比起台湾,香港同胞及其他发达国家的落后,激发起一股决心和动力。中国人有能力毅力,所以达成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局面。
今年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基本上是另一次中国自我改革的启动。在中美角力与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之下,中国需要应变,创造内需,启用投资。在这样情况之下国家体制必须进行系统性改革,既要发展国家,同时也要顾及国家安全。
利益固化问题存在已久
香港民间社会基本上认同香港政府是需要改革的,但是香港主流建制派有没有这颗决心?有没有这个能力去推动改革呢?若果真的要推动改革,应该怎样推动?如何推动?在一国两制的格局下,香港体制改革应该从哪一方入手?香港改革问题的核心是现在掌控权力的政府官员与主流建制派没有太大的改革动力。香港的利益固化问题已经存在很久,早在2005年温家宝曾指出香港“仍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就是利益固化问题。
现时香港经济状况并未出现极大的问题,不像1978年的中国。香港主流建制派的主流价值观基本上是见步行步,况且建制派家底厚,香港仍然是“有钱”的地方。香港是一个赚快钱天堂,习惯了一卖一买便可以赚钱,有“规律”地去投机炒卖变成香港经济发展的唯一定律。房地产业也好,金融产业也好,都追求的快钱。香港没有一个深层次的创科产业发展,所以没有出现像韩国三星 (Samsung)那样的科技集团。
三星于1969年创立,成立初期是一种山寨式产业,但今天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之一,美国《财富》杂志2023年世界财富500强排行榜中,三星排第18名。三生的成功源自管理层有理想有梦想去追求。创科实业是很“麻烦”的,又要组织人又要处理很多不同层面的产业生态,香港式的金融地产比较简单容易。
香港的经济模式是“自己顾自己”,主流建制派并不需要拥有太高层次的知识团队技术,便已经可以获得大量财富。对他们来说,香港已经是天堂,因此根本没有改革的动力。
香港过去的优势是稳定。建制派利益固化、不想改革,但是社会里隐藏了很多不满,经过长年累月的积聚,终于在2019年爆发。爆发之后国家出手订立《香港国安法》,立法之后特首李家超提出“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这是需要具体的管治改革方案才能完成的,问题是掌控经济影响力的各大财团若果不配合,也很难达到成效。
主流建制派缺乏改革诱因
现在是鸡与鸡蛋的问题︰是政府先检讨政策、推动改革鼓励投资?还是商界主动研究不同的政府改革方案,建议给政府参考?还是政府和商界可以互动?最理想是各大财团运用它们优厚资源,为香港政府体制改革进行研究分析,并制订出一系列的改革方案,按部就班地推行。政府和市民也可以参与改革建议。
香港政府目前只能够用雄厚的财力去维持以量为包装的活动,诸如抢人才夜缤纷执10间开16间舖这些政治语言根本和体制改革无关。原定今年8月实施的垃圾征费虽然被取消了,但是垃圾回收机制的研究有没有跟进?香港垃圾处理体制仍然没有改革方案。
香港主流建制派没有改革动力,香港主流企业虽然有雄厚财政资源,但根据分散投资策略,香港只是其中一个投资地方而已,所以对于香港管治改革或者直接参与改革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做旁观者反而随时可以抽身离场。
当香港主流建制派没有改革意愿,改革的动力从何而来?怎样启动?若果大家根据传媒报道和社交媒体言论做一个大数据分析,结论会是大部分市民认同施政体制需要改革,但是大家对应该怎样改革又摸不着头脑。这一方面,调研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若果要改革体制的话,是否由地区行政体制开始,推动类似内地、日本很多大城市的区长制,促成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创造区与区之间的良性竞争?地区行政应该是香港改革的一个核心,但建制派与及政府官员似乎没有太大的兴趣。2023年民政事务总署成立关爱队,顾及少数族裔、长者病患者需要,但只是隔靴搔痒,真正需要被关爱的未能受惠。例如㓥房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有地区行政体系去领导处理,才能够启动活化社群经济、创造产业价值的可能。
另一个是运用科技的问题。今年2月政府设立工业专员(创新及科技),职责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但是专员的职级是否拥有足够能力去推动?这其实是需要政务司或者特首亲自统领的。政府设立“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的目的是什么?以什么成效为目标?似乎也说得不太清楚,连摸着石头过河也谈不上,甚至是连石头也不去摸。
香港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用工程师思维去规划,而不是以规划的观念去规划。例如,无障碍通道是一个规划问题,但是政府把它演绎为工程。在行人天桥旁大量兴建千万元的无障碍白金升降机,或是在附近无住宅区的高速公路加建大量隔音板,根本不符合成本效益。这些现象出现,是因为政府不用规划的方法去规划工程,而只是把工程的方法强加在规划之上。
当全世界都推动绿色交通,例如单车,在上海或东京步行和单车是一个生活潮流,但香港政府工程师所主导的交通运输规划却没有单车这项元素。香港在这方面其实并不国际化,顶层根本没有动力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日本、韩国、内地经常吸收西方最新的规划方法去实践。中国目前建筑方法日新月异,到深圳看看,公园设计师由来自国际、欧洲、日本等地的设计名家去做。香港仍然是政府内部工程师委托几家商业建筑师,设计来来去去都没有什么突破。这是因为香港建制派没有太高的美学要求。
今年特区成立27周年的平面设计标志,看上去只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但批准这些种劣质设计面世才是十分令人悲哀的问题。香港政府连基本美学指标也拿捏不住,这是令人感到十分慨叹的。
特区官僚需要中央“叫醒”?
香港主流建制派的心态(mindset)问题如何改变?可能只有中央才有能力给政府官僚体制一个叫醒电话(wake up call)。港澳办应该强化对香港管治改革的调研,或者鼓励香港不同机构去进行这方面的深层次研究,提出方案与部署。
由于目前香港经济仍有很大很强的实力,除非未来中美角力升级,美国透过损害香港经济来对付中国,否则香港仍然是有很大的价值。但是若果有朝一日中美角力真的升级,美国用打击香港来打击中国,到时香港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危机会否真正出现?这是后话。
总括来说,香港社会的共识是政府需要改革。但是改革由谁来启动?怎样启动?特首李家超当然有主体责任,但是他有足够能力和影响力去改变17万名公务员的利益固化官僚心态吗?当大部分都是抱着“拖得就拖”官场风气的时候,推行改革绝对是特首的最大挑战和考验。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