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中国要看清六头“房间里的大象”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白中石

当前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国内发展面临新形势,在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叠加中,中国不仅要防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更要看到“房间里的大象”。

“房间里的大象”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的流行谚语,但它却起源于与西方国家关系复杂而微妙的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时期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作家伊万﹒克雷洛夫于1814年写了一篇寓言故事《好奇的人》,故事主人公向朋友讲述了自己在博物馆中的经历——比如看到了各种鸟类、野兽,以及非常细小的昆虫,但当朋友询问他是否看到了像山一样的大象时,他却表示根本没注意到大象,并恳请朋友不要对外声张这件让人尴尬的事。时至今日,“房间里的大象”一般用来形容某件虽然存在,却被集体性地不做讨论的事情或风险。人不能盯着后视镜开车,在应用“房间里的大象”这一概念时,既不能躺在过去的好成绩上,也不可陷在过去的坏记忆里,而应研判当前我们面对的问题,才能更好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房间里的大象”在政治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一直有人在政治领域使用“房间里的大象”这一概念。比如,在美国系统性升级对华遏制战略前,美国政府、智库和媒体就有部分人把“中国威胁论”,或直接把中国这个国家,炒作为“房间里的大象”,以此引起人们对中国的误解和猜疑,进而调动力量遏制中国。这一工具确实“好用”,因此也就在美国政客之中沿袭下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近日在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就美国所领导的世界秩序面临的“威胁”发表演说,称中国对全球和平构成最大“威胁”。此外,一段时间以来,美欧都有部分人试图把“俄罗斯可能会对北约发动军事进攻”渲染为房间里的大象,进而调动力量援乌耗俄。普京总统前不久在第27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当晚对这一论调进行了回应——“有人想象着俄罗斯意图攻击北约。完全疯了吗?蠢得像这张桌子一样吗?是谁想出了这些荒谬之言?”

从上述涉华和涉俄议题来看,美国和一小撮国家对“房间里的大象”这一概念的用法具有比较强的惯性,本质都是政治激将法。基本策略是营造一种近似阴谋论的氛围,用一个夺人眼球的暴论,去观察和解释某件事或某个对象,把人们的关注焦点引向“大家为何对某个对象或某件事集体沉默”,以此激将群体作出反应。把“中国威胁论”或者中国这个国家,把“俄罗斯意图进攻北约”或俄罗斯这个国家,炒作、渲染为“房间里的大象”,都是如此。

“房间里的大象”所描述的是人们对明显存在的事物,而不是对大的事物视而不见,故此,“房间里的大象”的突出特点不是“大”。一个普通的房间里显然是有各种细菌的,人们也都知道细菌客观存在,只不过看不见它们。人们更愿意说“房间里的大象”而非“房间里的细菌”,是为了强化反差效果。跳出文字游戏来观察事物机理,就人性来说,当人真的看清某种明知存在却看不清的事物时,都会异常兴奋。比如在人类掌握能够观察雪花的技术与工具前,雪花的形状就是“房间里的大象”——雪花显然是有形状的,但没有人看得清,后来人们借助仪器看清了它的形状,这引起了轰动。直到今天,雪花那永远的六边形结构,已经成为了人类探索自然的标志之一。

美国的问题在于,它已经习惯把“房间里的大象”的突出特点定位于“大”,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找大事”上。但凡要用这一概念,只能去找大载体、大对象,比如中国;只能去立夺人眼球、耸人听闻的暴论,比如“中国威胁论”。这已经扭曲了“房间里的大象”的本质,自然也就无法真正用好这一概念。如果“房间里的大象”在政治领域有十分威力,那美国现在也就挖出三分。

中国宜关注六头“房间里的大象”

中国应用“房间里的大象”这一概念,应主要定位于“利己”——通过看清“房间里的大象”助力我们开展一些工作,而非“损人”——像美国和一小撮国家一样,把这一概念的本质或精髓舍弃。可以从六个角度,关注六个“房间”里的六头“大象”。

一是关注地缘政治这个“房间”里的“大象”,不仅重视经营、管控与各邻国的关系,还需对邻国之间关系的研究、应用投入更多精力。

中国既有“远亲不如近邻”的总结,也有“远交近攻”的说法,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显示出中国重视与邻国的关系。实践中,我们也的确很重视经营和管控与俄罗斯、印度、越南、朝鲜等众多邻国的关系,但现在对这些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与变化的情况还称不上是通盘掌握。比如,最近一段时间,普京总统接连出访朝鲜、越南,并在莫斯科与印度总理莫迪会面。如果硬要说“这是普京和俄罗斯自己的事、和中国没有丝毫关系、我们压根不应在意”,是自欺欺人。基于当前世界格局与形势发展,俄罗斯系统性构建与中国重要邻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不是坏事,但不能说无关紧要,而宜高度重视并掌握实情,重点关注这类交往为当事各方所带来的能力变化,例如俄朝、俄越、俄印之间的交往和协议,对它们的军事能力、政治能力所带来的影响与变化,这些事应该出报告。与此同时,我们也宜加紧经略好,与那些过去被认为是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内的国家,或与俄罗斯利益关联度高的国家的关系,比如中亚五国、西亚诸国、土耳其、白俄罗斯等,对其中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应高度关注。这并不是与俄罗斯针锋相对,而是中俄基于战略互信的同时,围绕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作出的阳谋攻略。我们可以大方去做这件事,也应该去做。

二是关注台湾问题这个“房间”里的“大象”,在认识到台湾岛内并不是铁板一块、存在各式分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岛内分裂力量应用的高水平一线实践。

统一台湾有各种方式和途径,“一口吞下”是一种,“一口一口慢慢吃”也是一种,不管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目标,采取行动都是关键。我们对开展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深刻认识,但有时会感到缺乏实操抓手。比如已经认识到台湾年轻一代偏“独”或对统一表现冷漠的相对多,但目前岛内的宣传、教育和法律体系不在我们实际控制下,推动扭转这一局势并不容易。感到工具、渠道不足,根本上是因为我们在内心深处,还是想要开发一种,可以实现“一口吃下”台湾的工具和渠道。但实际上,一口吃下前,原本也应先吃几口,做好热身与铺垫,比如可以考虑先收部分地、先统部分人,进而推动台湾岛内的一些争斗,从口诛笔伐走入现实世界。重点是将岛内争斗引入现实世界——比如关于台湾年轻一代的统“独”观念,应避免陷入钻牛角尖的境地,把宝贵精力悉数投入如何对其进行纠偏,而在不知觉间忽视了岛内支持统一的各年龄段群体都客观存在这一现实,导致在对他们进行使用方面踌躇不前。再比如,推动挂满蓝、绿、白旗的县市地区中出现几个红色根据地,策动不同主题的积极分子从“网络游行”走上街头等等。须知,“浑水摸鱼”虽多被用作贬义词,但它却是中性的,指先在目标内部制造混乱,然后获取工作窗口。台湾岛内现在虽不太平,但也实现了基于自身社会制度与政治气候的“乱中有序”,虽然乱但不够乱。基于当前形势,不宜抱有多事不如少事、没事就是好事的指导思想谋划行动。岛内的分裂是多领域、多角度的,不只出现在政治领域、舆论工作中,一些过去我们不愿去做或做不到的事情,今天可以再捋一下,看形势和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三是关注国际传播这个“房间”里的“大象”,我们的国际传播工作对“求同”有强烈意愿、丰富举措,但对“存异”的应用措施不够立体。

国际传播是认知战的一个战场,认知冲突来自认知差异。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在国际认知战场进步很大,但整体依然处于“追赶者”而非“引领者”位置,这也导致现阶段我们更看重“求同”,即更希望抓住中外相同或相似的点来发力,而对“存异”的理解和应用似乎倾向于“对那些底线之上、禁区之外的认知争议,能搁置的就先搁置”。在遥远的古代,一个黄种人和一个黑种人,二位因为机缘巧合,平生第一次见到闻所未闻的对方,最能引起双方关注的一定不是对方也有口眼鼻耳这些作为人类的相同点,而是肤色这个显著的不同点——“差异”最大、最直接的作用,不是引起冲突,而是引起关注。对于具有传播自身观点需求的人或国家来说,最重要、最难、具有“前提”性质的工作之一,就是先要建立关注度。现在一些自媒体大v、所谓“网红”不惜采取不义甚至非法手段也要博取流量,其实就是博关注。在国际政治领域,美国及一小撮国家,出于遏制中国的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不义或非法的认知战手段,事实上已在无形中强化聚拢了国际传播领域对中国的关注。我们现在有一定的思维惯性,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去避免或减轻这种“负面关注”对中国带来伤害,但对这种“负面关注”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关注”和一种资源的认识不足,对这种“关注”的应用研究不足,所采取的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推手一般,借力打力的措施更是严重不足。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存异”不能只是“搁置争议”,而宜“应用差异”。

四是关注中国制造出海这个“房间”里的“大象”,在提升民族品牌汽车水平的同时,也需考虑利用合资企业汽车产能作为突破口。

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政治学教授格雷厄姆﹒埃里森曾指出,汽车制造业在美国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德国也是如此,这最终将成为中美间产生摩擦的领域。现在看来,他的判断没错。当前,我们对民族品牌汽车产能的发展关注比较多,但对合资企业汽车产能的应用研究相对少。依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522.1万辆,已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出口构成中,以奇瑞、长城、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为代表的民族品牌占多数,也有特斯拉(上海)这一外国独资企业的产品,但合资车企的产品却非常少,且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实际上,被大家所熟知的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像是奔驰、宝马、大众(奥迪)、丰田、本田等等,基本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车企且深耕多年,建立了可观产能。例如位处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就已具备年产60万辆以上的能力。近年来,伴随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转型升级,中国合资车企的产量增长放缓甚至有些还出现了萎缩。过去这些合资车企的产品,一方面在国内不愁卖,同时出于市场保护、产品布局等多种因素,只在中国市场销售。但今时不同往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有的合资车企以及品牌所有方,已经逐步具有了比较强的出口动机和需求,有的已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如若达成,我们就可以让中国的红旗、比亚迪与中国生产的奔驰、丰田在印尼、越南、德国、日本的市场上同台竞技。这将是世界汽车产业历史上少见的场景,也只有中国这样规模和体制的工业大国有可能推动实现。此中还隐含着中国进一步丰富国际斗争手段的可能,比如针对近日欧盟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进口征收临时反补贴税一事,如果我们推动实现合资车企产品出口,不知欧盟是否会对中国生产的宝马、奥迪也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来说,合资车企产品出口,除了能够获得实在的物质收益,在话语体系构建、斗争工具开发等方面,都有做工作的空间。

五是关注群体治理这个“房间”里的“大象”,我们的文化及社会环境,对有钱人“不懂事”这类情况够敏感,但对有钱人“太懂事”这类情况偏迟钝。

这里所说的有钱人,不是家里多几套房这类人,而是类似“资产阶级”成员一类的人。对照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对资产阶级的定义与解读,严格来讲,当今中国是不存在“资产阶级”的,但的确有部分人具有一些资产阶级的属性,因此姑且称这类人为有钱人。整体看,中国社会及文化,对有钱人这个群体意图构筑自身政治形象的言行,较为敏感且带有负面情绪。早先,在地产、互联网等领域,有几个人有这种苗头,虽然看似受到一些粉丝追捧,但实际上认为他们言行举止“不懂事”、有僭越的人,在群众中占多数。后来,这股处于苗头状态的不正之风被及时吹散,群众拍手称快。现在还应注意一个新动向——这个群体开始集体表现的“太懂事”了。安静不代表忠诚、老实不意味认同、好话不全是真话。要对这个群体中所形成的较大规模的共识保持警惕,比如“暂时保持低调”。合情、合理、合法、合势的“四合”之事,其实无所谓高调和低调。刻意为之的低调,就是在隐藏或等待,对此要能甄别。像是“为国贡献”这类共识是好的,但也需警惕有人利用这一共识,围绕“怎么做才是为国贡献”做歪门文章。中国有钱人这个群体,把业务做好就是最直接的为国贡献,其内部个体之间,可以在业务上相互联系、密切合作,但在精神层面不宜让其抱团。

六是关注情报工作这个“房间”里的“大象”,需意识到中国情报工作在战术层面的价值表现相对突出,但在战略层面的价值表现还需加强。

战术层面,现在可以比较快、相对准的获取外国、外军有关人员、装备、机制等方面的讯息,但在战略层面,应用这些讯息得出有价值结论和高价值方案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概括起来就是获取讯息的能力有进步,但应用讯息的能力有不足。例如,较大规模军事行动前会有较大规模部队调动,这种事是藏不住的。如果我们确实看到了别国调兵,那就应该综合其他多方讯息,提前判断别国将要采取某种军事行动,或至少把这种可能性严肃呈现出来,把一份“有结论”而非“模棱两可”的材料尽快送到决策者手中。中国这样有尊严的大国、强国,不能也不应指望世界各国在任何事上都配合我们,关键事情上,我们也不会把真希望、真把希望寄托于外国,还是要靠自己把事干成。中国的情报工作已经立起来了、挺结实,但下一步更要强起来,在大事上出成果。

上述六间“房子”里的六头“大象”,是六件比较具体的事,但其所反映的是一种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国家治理纷繁复杂,中国可组织相关专业集体再挖一挖,除了看到“大象”、发现问题,也去切实解决问题。

作者白中石是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理学硕士,内地机械工程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