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冷链科技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及发展
来稿作者:于承忠、袁尚文
随著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冷链科技在物流和货运行业中经历了显著的变革与进步。现代冷链物流不仅依赖于物理设备,还融入了大量信息技术,如物联网(IoT)、全球定位系统(GPS)、射频识别(RFID)以及无人机配送等等,这些技术在提升冷链物流的效率和可靠性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冷链物流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冷链物流需要大量投资,包括冷藏设备、能源消耗和技术维护。其次是技术挑战,如何确保在整个供应链中维持恒定的温度,并及时应对任何意外,这对技术与管理水平提出了高要求。此外,数据安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保护供应链中的数据不被未授权访问和篡改,是冷链物流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随著消费者对冷冻食品和冷藏商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冷链物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确保了食品、药品和疫苗等温度敏感货物能够在规定的温度环境中得到妥善的储存和运输。例如,冷冻食品需要在-18°C以下储存和运输,而新鲜水果和蔬菜则需要在2°C至8°C的温度范围内保存。
药品特别是生物制剂和疫苗对温度极为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药品失效甚至危及生命。在药品物流中,冷链技术至关重要,确保药品从生产到使用的每个环节都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疫苗的冷链管理尤为关键,因为疫苗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任何温度异常都可能导致疫苗失效,从而无法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疫苗冷链系统通常包括冷藏设备、运输工具和冷藏包装,并且需要严格的温度监控和数据记录。
由于温度敏感货物在冷链物流中需要极为谨慎的处理,因此不同科技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物联网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在冷链运输工具和设备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控和记录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参数。这些传感器通常会将数据上传到云端,供管理人员随时查看和分析。物联网设备能够对冷链中的温度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并在发生异常时立即发出警报。例如,如果运输过程中某段时间内温度超出了设定范围,系统会自动通知相关人员,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物联网设备收集到的大量数据可用于分析和优化冷链流程。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实时追踪和定位方面。通过在运输工具上安装GPS设备,可以随时掌握货物的具体位置,从而提高物流透明度和管理效率。GPS设备可以提供货物的实时位置数据,让管理者能够精确了解每批货物的运输状态。通过分析GPS数据,可以优化运输路径,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
此外,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自动化追踪和数据收集方面。RFID标签可以附著在货物或包装上,通过RFID读取器进行自动识别和数据记录。RFID系统可以自动追踪货物的流转过程,并在每个节点自动记录进出库信息。这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RFID技术可以与其他系统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平台。
科技和工具在不同物流和供应链环节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随著科技的进步,冷链技术将继续发展,为全球经济和公共卫生提供全面的支持。通过政府和相关机构制定完善的法规和运营安排,鼓励业界和大学机构合作举办专业冷链物流课程培训专业人才,我们相信香港能够成为食品、药品和疫苗等温度控制货物的集散地,创造有利条件,成为大湾区乃至亚太区的高增值区域物流枢纽。
作者于承忠博士、袁尚文博士分别是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的客席讲师、高级讲师及课程统筹。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