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夜经济应首重社群而非旅游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郭凯杰

五一黄金周的城中热话,莫过于到港旅游的人次、夜经济、烟火汇演,乃至衍生的旅游业发展。在世界各地政府想方设法为经济注入新动力的背景下,作为疫情前占GDP达4.5%(2018)、但在多重打击下仅剩0.4%(2022)的旅游业,自然成为重振经济的重点之一。然而,夜经济是否对症下药?不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的消费模式已经改变,延长营业时间又是否代表消费会重临?

夜经济一词源自上世纪70年代英经济学界,现今在内地、台湾、乃至多个国家都大行其道。夜市贩售的离不开饮食、服饰、纪念品等;每一个夜市的起源以及吸引力都离不开当地社群的特色。如到台湾逛夜市总离不开蚵仔煎、香鸡排等地道美食;英国波罗市场除了鸵鸟蛋、山鸡肉等英伦美味外也有各种特色纪念品摊档、新鲜蔬果等。可见每一个夜市的形成都与当地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难以一蹴而就;如不弄清各地夜经济的成功之道就照办煮碗,难免有东施效颦之嫌。

对于青年而言,市集的形成其实是创业及生活多元化的机遇。对于一个不喜欢传统“9-6”职业阶梯的“斜杠族”而言,他们可以在日间追寻其他兴趣(如文艺创作)、晚间透过小商店为自己创造收入;对于摩拳擦掌创业的青年而言,无论是设计了新的餐饮还是各种手工纪念品,都可以透过市集以最低廉的成本接受市场的考验,无需直接投入大笔资金进行商铺租赁等投资。关键在于,政府进行夜经济规划的时候是否具备这种思维,而不是单纯放眼GDP增长?

香港曾是商贩遍地的不夜城,逐渐没落实际上是政策有意为之——例如政府在1972年已经停发新小贩牌,其后小贩逐步去世或交还牌照,政府也一直从严执法,夜经济不再实属理所当然。为今之计,要振兴夜市必须先振兴社群;要振兴社群则必须从政策上给予空间,让特色商铺重新扎根社群乃至人们的心中,不再遍地连锁名店。烟火正是一例:只需政府放宽规例、允许民间在指定地点不需许可证进行燃点,自然有人天天放烟火,何须政府花费公帑?现今青年有的想要开小食店、有的想要开发廊、有的想要开手工艺店,社群内有否空间让他们突破诸多成本、牌照的限制,让他们的创意在每一区百花齐放,进而吸引本地以及外地游人?

对于游客而言,市集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钥匙。也因此,千篇一律的商场名店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已经失去了吸引力——相对于到尖沙咀广东道的名店排队,游客宁愿追踪小红书攻略到油麻地警署“打卡”。游客并非不具备消费能力,而是更重视异地历史文化的体验。办好本地文化特色,自然能够吸引游客;提高消费是理所当然的下一步,却不能操之过急。

实际上,笔者认为办好社群经济的意义远大于吸引游客:一个限时限地的市集,卖鱼蛋烧卖又能为GDP带来多大贡献?对比提振一时的消费,政策更应聚焦于拆墙松绑,让民间创意在社群再现活力、青年对社群发展重现希望、提高主人翁意识。当本地人习惯到该市集消费,对于外地人而言才是具有“本地特色”的打卡点;当庙街夜市的邻近居民每天晚上习惯到街上吃“煲仔饭”的时候,游客才能从那一碗饭吃出香港的人情味。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总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亦是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专栏作家。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