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明|发展夜经济还需更多政府政策支持
特区政府推动“夜缤纷”的初衷,是期望重塑疫情过后,香港人的生活、消费习惯,从而带动本地经济迅速复苏。目前,特区政府已开展“香港夜缤纷”一系列活动。笔者认为,就进一步推动“夜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引导与支持。
来稿作者:陈月明
随著“夜缤纷”活动陆续推出,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达意见,提出不足之处,例如应该发挥出本港优势、注入更多创意元素等,期望政府能检讨得失,去芜存菁。笔者认为,在政府宏观政策层面,仍缺乏准确、周全的以文化为核心引导。“夜缤纷”体现出香港一直以来政策的执行问题,政府部门往往更注重“硬件”即场地、交通等的提升,而忽略了“软件”即文化与相关人才的发掘与培养。
“夜经济”的有效形成,更需要政府针对其载体“夜文化”有更清晰的战略目标、对象群体以及方法措施。就此,特区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培养深广度兼备的文化氛围,逐渐建构起具香港特色的“夜文化”。如政府能进一步发掘“夜文化”的潜力形成独特的本土文化潮流及习惯,便能显著提升香港夜市的吸引力,甚至是吸引外来游客。
“夜缤纷”的设计理念明显有别于此前派发消费劵补贴本地市场、巩固经济的行为。目前,在政府部门牵头、统筹下,已获得社会各界达30多个大型机构,如各大商场、院线、海洋公园、港铁、九龙巴士等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其中政府并非活动的完全主导者,更多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推动者,不断进行社会资源的调动与整合。对比定位,笔者没有大的异议,但期望政府能更多地探索“夜经济”的抓手及手段,持续有效地激发出本地长期的消费潜力,最终才能实现经济更迅速地复苏。
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发展“夜经济”的思路值得肯定,但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夜文化”政策支持,激发出更多的民间创意、创新力量,形成百花齐放、各有不同的休闲娱乐消费市场。
民以食为天。以饮食为例,目前夜市的小食摊位种类单调、价钱较贵,市民有不少反响。“夜缤纷”活动将横跨中外节日,涵盖不同主题,就香港一直以来多元化与包容性发展而打造的中西荟萃特色,在之后的活动中,我们是否能让香港市民及游客吃遍全球美食?就此,真正将香港引以为傲的城市特色在夜市中发挥出来,应是最重要的抓手。
笔者认为,在发展“夜经济”上,政府的政策更多应该偏向“供给”设计,透过政府资源的补贴投放与便利政策的支持,为有水平、有特色的商户消除各种后顾之忧,真正协助他们发展出有吸引力、高质量的夜市,才能实现长效。进一步讲,政府能否因地制宜,将十八区历史文化融入活动之中以发挥出区区特色,最终将“夜经济”在全港范围内扩大化、普及化以及恒常化,例如新界居民毋需去到港岛九龙,也能就近在自己区内畅享夜生活,也将成为对政府更高的考验。此外,政府政策还应鼓励面向更多人群的产品创新。事实上,不少具特色的香港本土美食仍等待著文化政策的推广与宣传,例如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新界传统美食“盆菜”,也可发挥更大影响力。
笔者期望,“夜经济”将成为香港消费市场的新动力;但如同创科发展一样,仍需政府以新思维、新模式进行有效地政策引导与推动。
作者陈月明是立法会议员(选举委员会)、打鼓岭乡事委员会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