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挑战与反思:香港社福部门应对人口老化的思考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邝卓睿

最新的财政预算案提出未来两个财政年度每部门每年需额外节省百分之一,加上政府之前提出的每年节省经常性开支百分之一的政策,引起社会各界尤其关注安老和支援肢体伤残人士的服务。虽然整体社福开支有所增加,但在社福服务方面的投入却有限,且多为旧调重弹,让人对政府应对未来高龄社会和安老服务需求剧增的能力感到怀疑,担心港人是否能有尊严地安享晚年。回顾过去十年或回归后政府在安老服务方面的工作,以及细看现届政府的施政报告、财政预算案及社署的所有行动计划、纲领或地区工作报告等,不难发现社福部门似乎只在于表面应对,而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正如古人所言“古之所以为治者,今之所以为乱也”,政府似乎仍然奉行80至90年代的思维,认为略为增加现有安老服务开支便能轻松解决高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增加安老服务名额并回应市民对安老服务的期望。有些社福单位有些在社福单位的少德而多宠、才下位高及身无大功而受厚禄者甚至对人口老化和服务需求增加的问题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只是一个伪命题。有甚者更断章取义,为曾经位高权重的失德失智缺才者申冤,认为坊间那些对安老工作所提善意真诚的卑微建议的人士是无理取闹。

然而,他们忽视了多年来不正当行为对安老服务发展和长远规划的深远影响。根据统计处的资料,2039年香港将有超过三成人口年龄为65岁或以上,将成为一个“超高龄社会”。综合各方资料的推测,到了2050年,香港将成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届时将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人口为长者。人口老化所带来的挑战绝对是不容忽视,尤其是到了2050年左右供养比例会恶化至平均每一千人需供养至少八百多人,对安老服务的需求也会随之剧增。如是者又何谓伪命题?

另一个问题在于现有的牌照规管和服务监督工作表现不佳。尽管政府已将社会福利署助理署长(牌照及规管)由时限职位改为常额职位,专责处理院舍及中心的发牌、注册及规管等事宜,但今天仍未解决当年安老院舍风波所带来的问题。相关单位表现平平,增设职位和单位,以及常额化新职位的做法似乎已失去效力。“同乐居”事件也显示监管细则的更新不足,社署未正视院舍人手不足问题,以及监管制度存在严重缺失。牌照及规管科的成立并未有效解决问题,相关单位似乎对社会关注置若罔闻,反映出其对安老服务科多年来受人诟病的陋习,包括对坊间建议及上层指示置若罔闻。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香港何时能够让那些为香港奋斗多年、开创当下辉煌的长者有尊严地安享晚年?又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化和未来安老服务需求增加的困境?

对此,笔者感到非常忧虑。观察社会普遍观点,大多集中在推动乐龄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以及将安老问题输出至大湾区城市、福建、上海及北京等,认为这样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却忽略了内地城市同样面临人口老化和服务需求紧张的困境,以及本地安老服务规划和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推动乐龄科技和增强在内地的配套服务固然重要,但社福部门绝不能忽视本地安老服务的改善和提升。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社福部门高层一直反复强调其加强安老服务和应对人口老化挑战的愿景计划,但似乎没有实际行动。相关愿景和在立法会回答议员质询的答复也未显示政府的愿景和现行制度对社会的正面影响或帮助,更看不到社署高层和相关单位付诸实行的迹象,纯属口号而已,没有实质行动来安抚社会和解决问题。笔者建议政府若想在安老服务方面有所作为,首先应重组有关服务及监管单位,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与社会各界通力合作,重组和优化现有服务。

其次,政府应大胆创新和明白削减开支可能对服务长远维持造成影响,不应仅根据当前财政困境来衡量社福工作的重要性,更应长远规划。政府应考虑跳出传统思维,善用私营企业的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安老服务,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商业可行性和值得投资的领域。

最后,政府应避免墨守成规,不应仅仅考虑订立新计划、新政策或新项目便以为解决本地所有问题,而是要制定全盘计划,探索其他途径来实现政府所期望的目标和愿景,不再一味依赖政府拨款。如此,香港才能得以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保持竞争力之余也能让所有为香港作出非凡贡献的长者们能够提供优质安老服务,让他们得以有尊严且健康快乐地生活,实践“老有所属 、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理想。

作者邝卓睿是香港群策汇思常务理事。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