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毕业变失业?在荒谬中实现自我
在现今香港社会,年轻一代被塑造成抗逆力低、不负责任、“唔知自己想点,净系知自己唔想点”的“港孩”。然而,负面标签的背后,却是社会仍停留在旧式“狮子山精神”的思维,无视香港客观环境早已改变的事实。当今香港社会的功利文化强劲、经济产业单一、劳工与公司关系早已转变……面对种种荒谬的现实,不少年轻人都感觉十分压抑,对毕业后的前路更感消极。但现实愈是严峻,年轻人更应要努力活出自我,实践自我价值。
香港社会迷恋旧式社会 忽略社会变迁
现时香港提倡的“香港精神”,是在机遇处处的7、80年代下所提出的“狮子山精神”。无论是政府或主流媒体的主张和论述,仍然以“成功”、“有用”、“有意义”及“年轻人肯挨就可上流”作前设。但现实却是,可以快速在社会阶梯上流的社会大环境早已不复存在,年轻人亦不再相信只要肯挨便可成功的“真理”。
2017年的香港,产业不够多元,年轻人选择职业的空间少之又少。不是每个人都想,又或适合在旅游业、金融业、服务业、地产方面发展。至于北上或到外国寻找机遇,也是知易行难。
选择少之余,现时许多白领工作中,有大量人都只可担任“例行工作”的岗位,例如文件整理、资料输入等。这些工作的内容本是零散又重复,不单无助个人成长,亦不鼓励年轻人探索人生意义。因为在这种“例行工作”的岗位思考如此重大的问题,似乎只会令人更无法忍受眼前琐碎的工作,或自欺欺人,“好有价值”地生活下去。
但这种空洞的“价值”,并没有实质内容支撑。在现今散工、合约工泛滥的情况下,再没有“公司会照顾你一世”,等闲便转换工作似乎象征自由,其实“肉随砧板上”才是年轻人面对的现实。在这种不断被不同的公司聘用,然后又离任的普遍情况下,谁比谁更灵活、更识走位、更有适应力,谁就是赢家。但无论最后成为赢家或输家,人在这种变动中,价值观都会改变。因为在不断变动的情况下,员工一方面要筑起防卫心理,采取被动和冷漠的“唔上心”态度,另一方面则难免要在工作中不断追求自我肯定、调整、否定。最后的结果是筑起自我保护的自恋心理,认为万物皆虚无,惟有自己最重要。
年轻人“无得想点” 只有仅余选项
现时许多年轻人被指为“唔知自己想点,净系知自己唔想点”;但即使年轻人知道自己“想点”,当他们说出想当一个文学家、或音乐家、或哲学家、或太空人,又没有相对的家庭背景支持下,社会会不会给予支持?又有怎样的资源与环境去培育?在环境所限,没有选择之下,年轻人就只会变成“无得想点”。
以“漠然”面对生命中种种荒谬的嘲笑
现实世界的许多荒谬,似乎都在走来嘲笑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徒劳,并对我们说:“世界本无意义”。而强大的荒谬感甚至会令人觉得无处可逃,只能走向宗教、盲目希冀、或自杀来了结一切。
现时香港的年轻人同样有感社会种种的荒谬,被种种现实问题如金钱、房屋、三餐温饱等压倒;而着重应付考试的教育根本没有协助年轻人建立一套思考社会与个人问题的逻辑思维与价值观,大部分年轻人缺乏多元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后又会被固有的社会价值观影响,又或干脆不去思考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