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蓝隧道通车在即 整全运输尚待建成
特区政府早前宣布将军澳—蓝田隧道、将军澳跨湾连接路将于下月11日通车,并且安排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到场参观。这本应是将军澳居民的好消息,但当区人士却未必这样乐观。
事关两个道路项目计划最早于2005年《将军澳进一步发展可行性研究》提出,当时评估有必要在2016年建成它们,然而设计程序受到港珠澳大桥的环评报告司法覆核拖延,结果相关工程等到那年才真正能展开。在此期间,将军澳人口增加令对外交通压力持续增加。历年的人口普查与中期人口统计显示,西贡区居住人口由2006年的40.6万攀升至2016年的46.2万,而在去年的48.9万人口当中逾26.2万属于工作人口,需跨区通勤者占其六成以上。另外根据《交通运输资料月报》,将军澳隧道平均每日双程合计架次由2006年的6.9万,先后增至2016年的9.1万和2021年的9.6万。
巴士路线设计有所缺漏
今次将蓝隧道与跨湾连接路竣工,对于疏导同区交通流量肯定会有一定助益。运输署助理署长何伟基指开通将蓝隧道会“减少因将军澳隧道挤塞所带来的等候时间”,并且初步估算它可以分流约三至四成行车流量。他还认为通车可以“提升整个将军澳及观塘区处理路面突发事故的能力”,亦即透过两条主干线来防止进出市区交通因为一方意外完全停顿。
不过,这种设计思维似乎仅限于路面交通与道路网络,并未顾及交通工具的种类或路线。政府表示会在通车翌日开设五条行经新隧道的繁忙时段巴士路线,可是当中没有包含任何过海路段。署方辩称有关安排建基于数据显示将军澳居民多用港铁过海,但考虑到不久前荃湾线事故正好影响到市民过海,当局理应尽力提供多元过海服务,才称得上妥善准备应对突发意外。
再者,部分新增巴士路线亦被指会把将军澳北部居民带往将蓝隧道,这跟何伟基宣称将军澳北宝琳、坑口一带居民宜继续使用将军澳隧道的说法明显存在冲突。毕竟想要完全发挥道路网络硬件效果、真正便利普罗市民出行,公共交通工具路线设计必须也得配合做好,否则就会因为它们的固定路线而浪费了基建原有作用。
改善交通不能只靠干道
更加重要的是,将蓝隧道与跨湾连接路都只属于改善该区交通的中途站。正如新界东南立法会议员李世荣、西贡环保南区议员张美雄等所指出的,通车后茶果岭道很大机会变成下一个出城“樽颈”,因为该区道路阔宽度不足且存在严重违泊问题。在整条六部干线余下的T2主干路及茶果岭隧道完工前,社会未宜对区内交通改善抱持太过乐观的态度。
况且行政长官李家超刚刚在新一份《施政报告》里,又提出了2025年启动将军澳第137区发展计划,预计最早在2030年提供50,000个单位,但作为配套的第三条将军澳─油塘隧道却全无时间表。由于发展计划始终会加重蓝田交汇处车流压力,尤其工程期间更是可能增加重型车辆来往,当局必须设法先作准备避免影响同区居民出行。
最后,任何地区对外交通压力过大,归根究柢必然要回到规划失当的问题。现时西贡区的工作人口,撇除跨区工作、无固定工作地点、家中工作或海外工作者后,竟然只余下不足一成人可以同区工作,这种分布情况绝不理想。近年特区政府开始提倡“职住平衡”概念,它不能只套用在北部都会区等新发展项目,已发展的旧市区、新市镇同样也要做到相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