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7|香港气候融资需要追上减排目标
正在埃及举行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气候融资(climate finance)”成为了主轴议题且引起广泛关注。与会者呼吁发达国家尽快兑现先前的1,000亿美元援助承诺,甚至有小岛国家联盟代表主张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公司支付全球碳税,以补偿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和支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近期接连发生巴基斯坦洪灾、欧洲极端热浪与东非长期干旱等气候事件,但碍于新冠疫情、乌克兰冲突与中美对峙等因素影响,各国之间不仅在合作应对气候问题上呈现倒退趋势,同时纷纷推迟原定的减排措施或重启化石燃料生产。香港虽然在有关问题上扮演角色未必像其他国家或地区那样重要,但其气候行动进度一样难言令人满意。
本港行动目标保守不清
早在会议召开之前,本地就有民间团体批评港府气候行动不够进取。环保组织“低碳想创坊”上星期便发表了《2022年巴黎气候监察香港气候行动报告》,批评香港在可再生能源、建筑物能源效益、气候治理等领域进展甚微,尤其今年降低上网电价计划的购电率之举向市场传递了错误讯息,可能妨碍再生能源发展。
港府去年更新《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虽然重申2035年“碳减半”、2050年“碳中和”两个长远目标,可是对于其间何时“碳达峰”却无决定任何日程,并且在提高再生能源占比、建筑节能等方面制订目标始终过于温和。前者仅打算在2035年达到7.5%-10%,后者则要求2035年商业与住宅楼宇分别减少15%-20%与20%-30%而已。
尤其《蓝图》制订此类量化目标之时,总是刻意容许有一个颇大的弹性范围,却又欠缺具体数据支持;而后续进一步的再生能源占比15%、建筑节能30%等目标,又笼统地用没有年期的“往后提升”一句轻轻带过。主事官员既然在设定目标方面都如此保守及不清晰,外界自然很难相信当局是真正有决心应付气候变化难题。
融资必须确保用得其所
对于气候融资,最新一份《施政报告》表示将会扩大发行绿色债券,到上月当局又分别推出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平台与“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培训先导计划”。然而绿债一直以来饱受“漂绿”质疑,许多支持项目表现始终未如理想,近期更因加息周期影响跌价而使投资者产生回报不值的感觉。至于后两新猷都是刚刚宣布、框架设计详情未明,能否真正配合减排亟待观察。
再者,现行气候资讯披露准则主要限于生产过程直接排放与购置能源的间接排放,未有触及企业同链间接活动排碳计算,故此各种表面上及格的绿色项目可能实际并不达标。国际智库“融追踪”今年6月发表《不可燃碳:十年以来》报告,便估算香港股票交易内含总碳放量高达420亿吨。为了确保未来融资金额用得其所,业界有需要加快拓展相关的披露要求。
气候变化是全球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没有任何一地一人可以真正置身事外。特区政府近年积极筹划设置气候变化专员、改组环境及生态局辖下相关部门,我们希望这些改变不只体现在内部的行政重构,也要对外向社会展现出更多工作成果,包括公布更多的气候相关数据、加强监察本地减排进度以及适时调整行动目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