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波预期财赤 不如及早结构改革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周日(18日)在网志指出,由于经济低迷,政府收入不如预期,但开支却有所上升,预期2022至23财政年度的赤字将会超过1,000亿港元(下同),接近预算案估计563亿的两倍,仅次于2020至21年的2,325亿赤字,而财政储备或因此而进一步下降至8,000亿边缘。
陈茂波指出,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印花税和土地收入大减。在印花税方面,受到疫情、全球央行紧缩货币政策等影响,今年香港的股市和楼市成交皆疲弱,今年4至8月港股日均成交额为1,170亿元,同比下跌26%;而今年首4个月住宅成交量跌三成七,总体将令印花税收入下降近三分一。另一方面,今年首5个月的地价收入为172亿元,只达全年目标1,200亿的14.3%。印花税及土地收入不稳定都是造成财赤突然走高的原因。
政府收入依赖不稳定来源
财赤问题除了反映经济困难这个众所周知的现实外,其实也反映了香港政府收入结构所存在的缺点。政府收入过度依赖一些非经常性或不稳定的来源,这些收入来源容易随宏观经济环境转变而出现大幅变化。香港政府收入来源主要有利得税、地价收入、印花税、薪俸税、投资收入五大项,其中只有利得税和薪俸税属于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其他三项都不太稳定,例如地价2020-21年度经济差时曾同比下跌近四成,而以首5个月表现推算今年的全年地价收入更可能只有400多亿,比去年足足下跌近七成。
然而,利得税和薪俸税只占本港政府收入的三成左右,例如在2021-22年度为总收入的35%。但地价收入却占该年政府的五份一收入,印花税就占14.5%,投资收入则占11.5%,亦即三者加起来竟高达逾半比例。这也难怪香港政府的收入极不稳定,在经济不似预期时赤字会快速扩大。
相对之下,内地中央财政收入比例就稳定很多。内地收入分成税收与非税非收入,税收占八成以上的收入。税收的项目主要为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相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土地相关税收虽也是主要收入,但只占全部税收的八份一,印花税更只占不到2%。由于结构问题,内地税收并不会像香港这般因经济环境而猛烈波动,像2020年这么艰难的一年政府收入整体只下降了3.9%;而今年全球经济环境快速转差,但内地首7月的政府收入在扣除留抵退税后仍增长了3.2%。
如果说内地幅员过大、经济模式与香港差距太大而难以直接比较,那我们不妨看看跟香港规模相约的新加坡。新加坡政府的收入主要分为营运收入与非营计收入,当中占约65%以上的营运收入都来自于企业税、薪俸税、货物服务税等较稳定来源,土地收入只占政府收入约14%不到,而投资收入则约占五份之一。即使在2020年度,新加坡的政府收入也只是整体下降了5%左右,整体收入结构仍比香港要稳定得多。
新加坡收支平衡不靠卖地
透过上述这些对比不难看出,香港政府的收入结构太过于依赖不稳定收入,尤其是卖地收入。像新加坡政府便认为卖地只是将资产转为现金,虽然政府会列出每年卖地的所得,但却不会列作政府收入。新加坡在没有地价收入时仍能做到接近收支平衡,反映其财政结构的确要比香港好。
收入不稳定令预算难以准确,易于做成财赤,过去几年陈茂波多次错估预算,例如他去年年初估计2021-22年度有高达1,016亿赤字,但结果却有近300亿的盈余;另一方面,也对香港长远发展不利。事实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存在一定程度财赤,但只要能控制好就不会做造太大问题。然而,收入长期不稳定的话就很难量入为出,尤其是像改善社会福利、医疗、教育等都需要长期而稳定的支出,政府如果税基打造不好,就难以有稳定的财产支撑这些支出。因此,政府应该深切思考如何改革税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