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经济危机不能只靠放宽防疫政策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内地政府一直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代价。例如今年初Omicron变种在内地爆发引致多地封城,上海更一封就是近两个月,沉重打击经济。但上周五(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在受访问时透露,新冠疫症属于乙类传染病,但一直按甲类传染病的防疫级别管理,表示将来“一定回到乙类管理的轨道”。
根据中国《传梁病防治法》,发生甲类传染病时应隔离病人及封锁疫区,是最高级别的传染病应对办法。乙类传染病虽然也有条文指要控制病人传染,但却没有封锁交通工具、停工封城等防治办法。李兰娟的讲法似乎暗示内地终会放弃现时对新冠病毒的严厉政策。至于何时才会回恢到乙类的管理办法,她则指要待专家对病毒作出综合分析,没有明确表示时间。
防疫非经济放缓的决定性因素
毫无疑问,防疫措施在将来某时间将会放宽,但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则仍然难以预估。近来内地对于防疫的态度的确慢慢在变化,比起一味从严更趋于讲求精准防疫。其实,自今年4月感染高峰以来,每日确诊数持续保持于几百宗,内地至今也未真的强求“清零”,显示其对疫情小规模传播有较高的容忍程度。
不过,今月初海南爆发大规模疫情,地方政府管控失败,13日中央政府派副总理孙春兰到场指挥,仍然强调要“社会面清零”,说明疫情防控尚未完全到放松的时候。事实上,早前亦已有专家提及要在某个时间点要放宽防疫,就好像中疾控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在今年稍早就有此讲法,惟同样没有表明具体时间。李兰娟的讲法其实与曾光并没有多大分别,具体什么时候放宽还得取决于政治及科学考量,未必会很快。
虽然如此,但当下疫情并非中国内地经济放缓的主因,不应夸大防疫对经济的打击。今年的防疫政策不会比去年和前年严格,但自前年全国封城后,内地的经济却却录得了不错的反弹,反而今年的经济却明显受压,证明疫情防控并非经济快速放缓的决定性因素。
其他不明朗因素太多
现时经济环境整体最主要的不利因素是全球经济体大部分都处于货币政策收缩期,美联储的激进加息就令资金环境快速变紧,很多人预期经济会急速转弱打击需求。但今年首7个月,中国的货物贸易出口以人民币计价仍然有14.7%双位数百份比增长,显然国外需求转弱当下并非中国经济放缓的主因。
惟外贸数据之外,内地的大部分经济数据都不理想。制造业PMI今年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比较疲软的状态,7月份亦回落去49.0的收缩区间。另一方面,即使中央今年已有数次降息及强调宽信用的政策方向,但金融数据仍然未有明显改善。7月份社融增量为7,561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少近三成;而同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亦只增长2.7%,扣除了有多项政策支持的汽车后,其他消费品的增速更只有1.9%。这反映了内地社会整体对于未来欠缺信心,不敢作长远投资,亦不想消费。
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无非是对经济的预期。真正影响预期的可能很众多因素,例如房地产的烂尾楼风波可能进一步引起经济结构问题;主要私人企业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的业绩都出现倒退,大企业为了自保都开始裁员;而中美角力令中国受到的外在压力都影响了企业和消费者对前景的情绪,例如今年初爆发的台海危机就足以为诫。这些问题处理起来都非常复杂,很难期望内地经济短期出现拐点,很可能还需要一段寻底期。而对比起这些因素,防疫措施反而对经济前景的影响不能算大。即使没有人能断言什么时候内地会放宽防疫,但这个预期本身应该十分清晰,不确定性不算大。由此可见,放宽防疫政策不是灵丹妙药,挽救经济始终需要从经济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