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打算怎样订立KPI?
候任特首李家超的政纲提出新政府上任百日内要订立“关键绩效指标”(KPI),有报章翻查房屋署早已设立多达19项主要成效指标,惟不少不达标,包括为人诟病的轮候上楼超过三年。绩效不彰的当然不止于房屋部门,问题是新政府如何订出KPI。若果部门只是沿用旧有服务承诺,那么大部分部门继续达标相信也不会太难,但这样必定未能突显它们需要改进之处。
现时特区政府并非完全没有类似KPI的制度,像各个部门为了体现衡工量值,都会在财政预算案的管制人员报告里开列多项目标和指标。此外一些部门内部也设有独自的评核标准,譬如除了前述房屋署的19项主要成效指标外,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在年报附录亦列出了交代特定“目标”的“工作成绩”。至于绝大部分面向市民的公共服务,基本上也都会订立关于回复时间等的服务承诺。
在新冠疫情之前,许多部门大致都能符合所订目标、指标,但却不代表社会市民大众真正满足其结果。尽管李家超至今尚未公布如何厘订KPI,亦没有透露会否参考沿用旧有服务承诺、部门目标和指标,但若新政府真的决定照单全收,那么这个KPI效果肯定就是有等于无。
就以康文署为例,翻查2016/17至2020/21年度年报,它近乎所有服务的工作成绩也是100%,包括以先到先得方式在场馆申请租用体育设施,非繁忙时段轮候不超过15分钟 。显而易见,轮候时间长或短也没有计入“炒场党”祸害这个因素,而“炒场”不绝才是署方的弊病。
可由投诉个案发掘KPI
再如今年度财政预算达十亿元的香港电台,其电视频道收视率持续低迷,2020/2021财政年度黄金时段的平均电视收视仅得三万,最高收视亦不足19万,占全港人口不够3%。港台更称传统电视收视非衡量服务表现的主要指标,故在本财政年度起删除此指标。若连收视指标也不设,有效衡量广播机构表现的项目还剩下多少?
政府服务多种多样,挑选关键绩效时难免要有所取舍,但KPI必须真正回应市民的诉求,除了缩短轮候公屋轮候时间等公认的工作外,政府亦可以考虑将投诉量众多的事务列入KPI项目,以便督促部门重点改善。例如康文署记录到2021年“炒场”投诉较2020年激增七倍,署方值得把“炒场”视为主要工作。
不少人已提及主事问责官员和高阶公务员升迁、待遇应与KPI结果挂钩,从而鼓励他们达标和提防不达标。在上周三(1日)的立法会议案辩论,公务员事务局局长聂德权也表示会研究如何完善评核中高阶公务员,以达到根据工作绩效作评核目的。但评核是不足够的,只有透过真正对市民、对社会负责的KPI,一众公务员以至司局长才真正有权亦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