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入息限额评估机制须顾及基层境况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房屋委员会辖下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星期一(3月15日)通过2022/2023年度公共租住房屋入息及资产限额检讨的结果。自今年4月1日起,所有家庭人数住户的总资产净值限额上调2.5%,但按既定机制应该下调的每月最高入息限额仍将冻结在现行水平,房委会发言人表示这是因应新冠疫情作出特别考虑后的“例外处理”。

房委会评估公屋入息限额的既定机制,是先依过去三年编配单位平均面积来计算相若私楼的租金作为“住屋开支”,再按政府统计处“住户开支统计调查”收集的私楼租户开支数据乘以甲类消费物价指数相关部分或名义工资指数的最新变动作为“非住屋开支”,然后加上5%的“备用金”。至于资产限额部分,则是从2005/2006年度开始每年参照甲类消费物价指数升减幅度整。

既定机制落后当下需要

按照此一既定机制,今年公屋每月入息限额原本应该整体下调2.8%,并且是首次从一人到十人或以上家庭均无一幸免地需要减低入息限额。当中以一人及四人家庭减幅最大,其现行入息限额12,940元及30,950元得降至11,990元及29,070元,减幅分别高达7.3%及6.1%。显而易见,这样将对当下社会的低收入家庭生计构成极大负担,所以房委会才需要作出“例外处理”。

其实早于上年3月房委会检讨2021/2022年度公屋入息及资产限额时,便曾经以相同理由将部分家庭人数住户的入息限额以及不同家庭人数住户的总资产净值限额冻结在原有水平。甚至在过去检讨2012/2013年度、2017/2018年度及2018/2019年度的时候,也出现过考虑当时经济环境等因素后把一些家庭人数住户公屋入息限额冻结的情况。

评估标准必须因时制宜

不过近年一再发生房委会需要“例外处理”的情况,正好揭示这个评估机制确实存在不少缺陷。举例来说,今年检讨“非住屋开支”使用了去年公布的2019/2020年度“住户开支统计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可是其间疫情严重影响消费行为,结果自然与五年前进行的上轮调查有极大落差。此外在法例引入最低工资后,舆论亦一直有声音质疑入息限额实际水平只是勉强高于最低工资。

鉴于上述问题,当局与房委会实在有必要对公屋入息限额评估机制进行全面检讨,包括不能太依赖五年一度的“住户开支统计调查”以免造成基准数据滞后,相反更应该考虑两年一检的最低工资水平。同时又像新冠肺炎疫情所示,大部分市民用来应付紧急需要的“备用金”数额根本就未如当局与房委会设想那样宽裕,因此评估机制中的“备用金”占比亦应该酌量提高才对。

当然,为了确保紧拙公营房屋资源获得有效运用,房委会还要加紧审查申请者或租户是否真正符合公屋入息或资产限额,尤其在今年开始逐步实施土地业权注册制度后得与相关部门强化配合。长远来看,在未来公屋入息限额若能放宽到涵盖更多旧有“夹心阶层”的前提下,个别富户政策安排亦能略作收紧,譬如降低超额倍数及提高罚租倍数等,对于妥善利用公屋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