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公屋轮候时间“登六”之前
本周四(11日),房屋委员会公布截至本年9月底公屋一般申请者和长者一人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分别为5.9年及3.8年,两者均创下了1999年3月底以来新高。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日前表示,平均轮候时间要到2027/28至2031/32年度才会较明显回落。尽管社会对相关数字不断上升已见怪不怪,但一般申请者轮候时间即将“登六”仍然有深远意义。
对于有子女的一般申请家庭来说,六年代表一个孩子足够走过了整个小学或中学阶段。当儿童和青少年在求学时期也没有像样的单位做家课和温习,又或者在父母交了昂贵“㓥房”租金后缺乏金钱补习和参与课外活动,其学习表现很大机会较其他住在公屋或自置单位的同侪差。
疫情见恶劣居所之苦
疫情之下,一些学童因为缺乏电脑和无线上网设备,导致了他们上网课期间经历重重障碍,便最能表现出这种差别。即使社福机构和商界筹集电脑和网卡使他们得以线上学习,他们仍要被迫与街外噪音“伴读”,或者要留在床上读书,削弱学习效果。
虽说疫情终有过去之时,但学童要追回进度不是那么容易。若果他们因为长时间住在恶劣居所而影响公开考试和升学结果,天赋和潜能被埋没,阻碍他们和家庭向上流动的机会,必然是社会的损失。
单身人士亦有公屋需要
除了一般申请者外,其他一人申请者轮候公屋时间同样是愈等愈长。自去年6月起,长者一人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已经突破三年,至于非长者单身人士轮候时间更早已“登六”,逾十年以上者比比皆是,甚至可谓是无了期等候,因为房委会每年只会编配2,200个单位予这名单,而先后准则是同比龄和轮候时间。房委会一直解释单位供应有限,要先编配给多人家庭。然而,公屋入息申请严格,申请者的月薪上限不足1.3万元,可见他们每人收入只是勉强维生。
况且不论长者和非长者,单身者应付衣食住行后,留下改善生活或自我进修的金钱所余无几。事实上,香港近三十年从未结婚和独居人数均告上升,前者由1991年的140.1万人增至2019年的183万人,后者则由2001年的28.9万人增至2016的45.9万人。因此房委会以至政府其实都应该接受单身已经成为社会趋势,并且认同他们同样有安居的需要。
回归之初,港府承诺要有“八万五”房屋供应与公屋“三年上楼”,前者数年后便以“不提及等同不存在”告终,至于后者虽然仍被官员不时提及,但申请者轮候时间却老早就超越此数。如果政府还有意愿去兑现承诺、解决基层住屋烦恼,他们必须拿出更多真正能加快发展公屋的成绩,否则“三年上楼”只会成为愈来愈不切实际的口号,甚至难免哪天跟“八万五”一样落得“不提及”、“不存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