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营街市拖延多年 政府应作主动施政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周日(19日)在网志刊文,指政府正推展七个处于不同规划阶段的新街市项目,包括在天水围、东涌市中心、将军澳、古洞北新发展区、东涌新市镇扩展区和洪水桥新发展区兴建新公众街市,以及在东涌市中心设立临时街市。
根据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数字可见,天水围人口超过28万,另外当局亦估算东涌在2030年新市镇扩展及填海工程完成后将居住接近27万人,然而两地到今仍未有正式公营街市投入营运。由于领展或房屋署外判商营运的街市一般都是高于公众街市,故此在成本转嫁下该区居民往往亦被迫“挨贵菜”,甚至要跨区到其他公众街市以至内地买菜。
街市改善工作拖延多年
无论是为新发展区建设公众街市,抑或改善旧有街市,其实都是上届政府旧有承诺。前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在他2017年最后一份的《施政报告》里,便曾说过“将在新发展区兴建具规模的公众街市,并初步已在东涌新市镇扩展区及洪水桥新发展区物色合适地点”,因此今届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充其量也只是久延续既有政策而已。
虽然现届政府已于2018年敲定于东涌、天水围设置公众街市的地点,但两者的建设进度至今依然未如理想。预计在天水围港铁站对出天福路路段兴建的新公众街市,最新计划还是到于2022年向立法会申请拨款、2027年上半年竣工;至于东涌市中心港铁站毗邻的第六区商业大厦低层选址,更是尚处于可行性阶段,距离真正落成可谓遥遥无期。
应摆脱大市场小政府观念
甚至连作为补救公众街市建设进度落后的临时街市,当局也要再三拖延才真正让它们落实,像天水围临时街市便一直拖到去年年底才启用,东涌的富东街临时街市更要等到明年第四季才落成,而且两者运作模式仍然未能够完全摆脱市场导向的传统招标做法。
况且追本溯源,公众街市短缺、食物价格上扬问题源于当初房屋委员会将旗下物业售予领汇,像是天水围天耀广场原有的街市便在2016年被领展改建为商场一部分,而东涌现时的几个街市亦都是全受领展控制。假若当年政府没有因为一时短视出卖物业,两区居民今天可能便不需要受到此等问题困扰。
上述种种例子可见,公众街市问题由始至终都与政府过度依赖市场有关,忽视市民真正需要的是公营配套设施。当公营配套严重不足的时间,居民生活成本便容易被拉开,进而累积民怨。港府长年以来往往抱有一个错误的施政角度,总是觉得以市场作主导、以政府作辅导,结果自然只会导致民生需求未有及时且适当地得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