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终建公营街市 突显施政叹慢板代价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上周四(10月10日)宣布,最快在明年底前在天水围启用临时公营街市,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买𩠌选择。天水围社区规划一直备受诟病,其中一大争议点是缺乏可以相宜价钱为当地大量基层市民提供日常物品的街市。政府久未正视这个问题,在社会动荡之际终于出招,一来反映其对民生要事后知后觉,二来难免被质疑有政治盘算。当局既然高调落实临时街市,就须不负众望,应规管舖租和物价。长远而言,政府须切实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未来规划新发展区时牢记“民生无小事”这原则,重视街市等必要公共设施。

缺公营街市卅载 政府责无旁贷

天水围人口约30万,但没有公营街市,而由领展或房屋署外判商营运的街市,食品价格长期高于其他地区,许多居民宁愿花时间乘车到元朗购物。去年《施政报告》终于落实在天水围兴建公营街市,期望透过竞争降低物价。然而,兴建街市需时六至八年,难解居民燃眉之急。食卫局上周提出过渡措施,明年年底前在天秀路公园旁的空地搭建临时街市,又指会用创新思维落实,例如以货柜改装商铺,又会推行创新营运模式。

天水围至今仍没公营街市,而由领展或房屋署外判商营运的街市,食品价格长期高于其他地区。(资料图片/高仲明摄)

数典不能忘祖,沙田、荃湾、北区、元朗均有预留地点建公营街市,为何天水围这么大的地区竟然没有?一大原因是政府让利于发展商。上世纪八十年代规划天水围新发展区时,港英政府与发展商协议,公共设施和邻里商舖不能威胁发展商经济利益。1988年,区域市政局提出在天水围第33区兴建永久街市,但遭发展商反对,认为街市与附近的商业设施竞争。及后,公屋天耀邨及天瑞邨兴建街市,政府遂认为毋须兴建公营街市。

当时天水围的发展集中在南面,人口没有今天这般多,而且房屋署街市尚可当作公众街市,缺乏公营街市的影响不算太大。不过,当政府在2004年出售房委会商场及街市给领展后,街市就被私营化了。在今年屏欣苑入伙之前,区内街市只有一个归房屋署,其余全由领展掌控,而且全都是外判承办商。领展不断透过翻新街市、外判承办商,推高摊档租金,而连带通胀,食品价格亦水涨船高。更悲哀的是,天水围没有什么地舖可言,居民若不去街市,就只能帮衬领展或者私人发展商旗下的商场及超级市场,算不上有真正的选择。居民想货比三家,就要走到元朗。

领展不断透过翻新街市、外判承办商,推高摊档租金,而连带通胀,食品价格亦水涨船高。(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善政只为扑火 足证政府慵懒

大约十年前,居民和民间团体开始要求政府设立公营街市,官员初时叹慢板,置之不理,到后来他们稍为着紧,剩余的社区用地已经买少见少,觅地亦遇到反对声音,例如榄球组织反对把榄球场变为街市。去年《施政报告》敲定在天水围西铁站附近兴建覆盖路面的公众街市,但档位数目偏少,又未能照顾天水围北的居民,平衡南北公共资源差距,方案效用有限。

有新公营街市始终比没有好,而在兴建过程中搭建临时街市,反映民间争取功不可没。政府推动兴建新公营街市后,居民以及地区团体随即要求设临时街市,惟食环署代表直至今年5月仍拒绝,指要觅地和投入资源配套,工程复杂,故署方未有相关计划。事隔数月,食卫局却大开绿灯,可想而知,若非反修例风波导致民怨大爆发,致使政府急忙征集善政,政府恐怕只会继续懒理要求,任由居民苦等。

《香港01》早前建议食环署放弃收回成本原则,目标应是稳定物价。(资料图片/高仲明摄)

其实,政府亦未穷尽短期支援措施。政府亦可考虑在公营街市落成前,安排免费穿梭巴士来回天水围及元朗,又或者在人流密集处设置交通工具优惠拍卡机,补偿居民时间损失。

尽快公布细则 让居民有真选择

距离临时街市落成尚有一年多,食卫局须适时交代细节,尤其是营运模式和竞投摊档准则,最佳做法是由房屋署自行营运,个体户较连锁商户优先竞投,而且增加物价透明度。近月猪肉等新鲜食材价格不断攀升,暂未见回落迹象,纾缓物价压力愈趋急迫。《香港01》早前建议食环署放弃收回成本原则,目标应是稳定物价。就此,署方可廉租给商户,换取租户同意公开租金,并主动每天通报主要货品价格,届时署方把之与超市及领展街市格价并刊于网上,居民买菜时可以掌握行情,精明消费。格价机制若然有效,将可推展至永久公营街市。

长远来说,政府须改变市场主导的思维,正视民生所需。当局应参考居民对选址之意见,尽早在天水围南北地区各增设公营街市,拉近两区居民地区资源差距及拉低物价,彻底纾解买𩠌贵的困局,勿再等民怨爆发时才检视民生政策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