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出个黄昏》道出香港社会老无所依的悲况
近日正在上映的《杀出个黄昏》分别讲述三名过去叱咤风云的江湖杀手,在日暮途远之时,打算再度出山的际,委托他们买凶的竟然不是江湖中的黑帮大哥,而是居住在㓥房斗室之内的长期病患老夫妇、寂寞无依的老人家委托他们“买凶自杀”。三人遂决定以“耆英天使”的姿态,为百病缠身、了无依靠的遗老提供一次性服务。
故事以荒诞、幽默却又平实的方式道出不少疑幻疑真的社会困局,涵盖安老、房屋、医疗等社会问题。而谢贤、冯宝宝、林雪三人本身饰演的角色亦代表著三种不同型态的晚年。既是老人被社会淘汰,临老唔过得世的艰苦困境;又是见步行步,孤独无依的老人心态。然而,这些问题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几任政府以来已多次触及,但何以解决问题的政策仍然是不痛不痒呢?
失败的安老、房屋、医疗政策
电影中谢贤、冯宝宝、林雪三人早已是日落黄昏的年纪仍然打算出山,重操故业,当然是剧情需要,却又是生活迫人的无奈境况。根据政府在2021年4月提交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的统计数字,2020年60至64岁的劳动人口就增加至27万人,十年间增幅超过一倍(121.2%)。政府对此的说法自然是“反映本港人口的平均寿命上升以及整体健康质素提升”,并且将继续提供相关措施“鼓励长者就业”。然而,政府却一直无视大部分(73.5%)的老年就业人口皆从事较低技术的职业,例如清洁等体力劳动的工作。微薄的薪酬既不足老人家支付日常的生活开支,更非长者在日暮之年“重返就业市场”的“自由选择”。情况就更反映社会福利处“老有所养”的目标只是空谈,而相关的安老政策自相矛盾,政策含糊不清。
三人重施故业后被委托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解决居住在狭小㓥房中“生不如死”的长期病患夫妇。根据㓥房租务管制研究工作小组的资料显示,现时全港有超过11万间㓥房,共有超过22.6万人居于这类狭窄的斗室之中。大部份的㓥房面积不超过123平方呎,当中更有21.3%的单位只有75平方呎,容下床架大概已所剩无几。居住在如施地方,环境挤迫坎坷,加上百病缠身,老来无依,官员又可以理解到几多基层老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凄惨境况。
另一个电影触及又叫人无奈的社会困境则是公营医疗服务漫长的轮候时间。根据资料,部份长期病患的轮候时间可以长达31星期至133星期不等。每早八时不少公营诊所门外就会出现长长的人龙,当中不乏年纪老迈的长者,预约不同的医疗服务。公营医疗系统早已不胜负荷,惟基层长者又未能负担庞大的私家医院的收费。最终,电影中林雪被判囚狱中,却乐得自在跟谢贤说,“坐监仲有食有住,睇医生仲不知几快”,更见香港社会的荒谬绝伦,政府政策的失败。
“人生匆匆,就系为咗等敲𠮶一下丧钟”
老人家辛苦劳碌大半生,老来无所依似乎已经成为了大部份基层长者的命运。十多岁就投入社会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打拼,转眼间就匆匆几十年。略有积蓄的尚可以购买政府银色债券,依靠那一千几百的利息帮补腾贵的百物开支。然而,基层的长者却只有继续工作,继续狭窄斗室的生活,继续轮候长达133星期的医疗服务,然后只是继续等待离开人世的一刻。
近日东京奥运掀起热潮,社会上下都为香港运动员打气及自豪。但此同时,香港严重的社会问题,特首、一众司局长官员及立法会议员又会否在选举近了的时候再一次温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