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要的是善治而非魔鬼
行政会议成员汤家骅上周在一个访问中,明言希望特首林郑月娥留任,并提及英文谚语“跟认识的魔鬼打交道,总好于跟不认识的”(the devil you know better than the devil you don't)。
汤家骅的“魔鬼论”引起不少讨论,前行会成员张志刚便在报章撰文,质疑其说法未必符合政治伦理。汤家骅其后向《香港01》解释,他并非指任何人是“魔鬼”,而是强调选择一个较熟悉的人较好。
毋庸置疑,不论是否熟悉也好,“魔鬼”就是“魔鬼”。若然某一名政治人物并不适合,那么就算其较为人所熟悉,我们的社会又怎应该推举这样的人做领袖?即使退一步说,采纳汤家骅的解画,但特首肩负管治香港的重责,是否选择一名熟悉的人就可以呢?
岂甘于退而求其次
“总比较好”的说法就像是两害取其轻,要从两个坏选项中择其一。这种说法是相当消极的。就好像2012年特首选举前,自由党的田北俊不讳言地形容唐英年和梁振英是“烂橙”和“烂苹果”之争。或者如去年的美国大选中,一些人也不想要老迈的拜登,但只因为更抗拒特朗普,最终就只能“两害取其轻”。
然而,这不应该是社会选择或推举政治领袖的方向。社会寻找领袖,本质上应该是求才、比贤,积极地寻找最好的人选。虽然邱吉尔曾经形容民主已是最不坏的政治制度,从消极的角度看民主,但民主的真谛又岂能甘于退而求其次,只从坏选项中择其一?
谈善治才能寻人选
世上或许没有完美的“天使”,但也绝不代表我们要因此接受“魔鬼”,那怕是较熟悉的一个。社会要一个怎样的领袖,无疑要先问社会需要怎样的改革。香港如今政治撕裂,经济疲弱,社会贫富悬殊,我们更应该积极探讨怎样的主张才是香港所需,要追求怎样的善治。唯有当我们能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才能知道怎样的人才算是好领袖。
话说回来,“魔鬼论”其实也非汤家骅首提。唐英年2015年被传媒问及对梁振英连任的看法时,便形容对方是“认识的魔鬼”,担心找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或许更坏。从某个角度看,一些人或许会认同唐英年的说法,认为梁振英的接任人较他更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既然结果梁振英也没有寻求连任,不是代表中央其实也不会以那种退而求其次的思维看待问题?